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艾滋病病毒感染作为传染病的一种,隐秘的传播途径曾让人们“谈艾色变”。从发现疾病最初的无药可治,到如今,艾滋病病毒感染已经逐渐进入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阶段。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5.8万例,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①
从感染到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初始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与艾滋病病毒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染后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②前两个阶段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情发展到艾滋病期,才算是艾滋病患者。”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主任孙丽君教授说。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4周左右。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无症状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在无症状期由于艾滋病病毒在感染者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同时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期: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最终阶段。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艾滋病病毒血浆病毒载量(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浆中可检测出每毫升血浆中病毒的数量为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艾滋病病毒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比如持续性发热;复发性口腔溃疡和牙龈炎;皮肤出现带状疱疹;肺炎、肺结核;肠炎;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样。②
感染艾滋病病毒≠绝症
很多人认为查出艾滋病病毒感染,那就是得上艾滋病了,其实不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等于得了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是一个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虽然现在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但科学预防的手段已经非常明确。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对于确诊的感染者而言,只要尽快接受规范治疗,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几乎可与常人无异。③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在感染后28天内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会经历所谓的“窗口期”——这时还没有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可能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体征,但可将传染给他人。最广泛使用的艾滋病病毒诊断检测法可发现人们在对艾滋病病毒做出免疫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④
目前,我国推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即治疗”原则,对于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均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⑤所以,不论处于任何疾病阶段,一旦确诊感染,应尽快接受治疗。
世卫组织新发布的艾滋病毒治疗指南建议更早开始提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且建议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处于重大感染风险的人群都接受治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通过防止病毒复制,因而降低感染者血液中的病毒数量(称为“病毒载量”),来减缓疾病发展过程。如果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治疗依从性好,艾滋病毒在体内的进展可以放缓到几近停止的水平。最新证据表明,及早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助于帮助艾滋病毒感染者活得更长久、更健康,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将艾滋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的风险。⑥
目前HIV/AIDS创新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上市,特别是复方单片制剂的出现,使治疗更为简单且安全,可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病毒药物上市,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来更多选择。孙丽君教授表示,目前治疗HIV/AIDS的有效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项目是我国防治艾滋病的一项重要举措⑦,目前有多种临床常用的药物,对病毒的抑制率也很高,有效减少了艾滋病毒的传播,使得许多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随着病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国家加大了艾滋病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