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感、反酸、恶心呕吐。中医学中无慢性胃炎的病名,但相关论述很广,根据其临床表现,该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吐酸”的范畴。(责任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王钧石)
3辛散苦降
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痰湿内停,日久化生湿热,又可耗伤胃阴,伤及胃络,致寒热虚实夹杂。症见面生痤疮,脘闷纳呆,心下痞满嘈杂,胃脘胀痛或隐痛,或口腻口苦不渴,或口淡无味,胸闷呕吐,反酸,或伴身重肢倦,头重如裹,大便溏薄不爽,小便不利,苔白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王教授认为寒热错杂证的本质依然是寒,热象为标。治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化湿行滞和胃,常用辛开苦降之法效仿仲景泻心汤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之意即以苦能降能泄而和阳,辛能通能开而和阴。两者合用,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用以通阳散结,流通气机,而恢复中焦升降传输之机能。基本方:黄连、干姜、法半夏、苍术、乌药、木香、白芍、甘草等。黄连、干姜寒温并用且用量较轻,取其辛开苦降,化湿行滞之功,又防过于苦寒伤胃或辛温太过伤阴。王教授在本病中对于黄连的应用有自己的心得,常用剂量是3g,如热象不明显,或素体胃寒者,黄连可减量为1g,若见口苦,反酸,烦躁,舌红,脉大有力等热象教重者,可适量增加黄连用量至6g。如湿热偏盛加蒲公英、黄芩;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瘀血甚者加川芎、丹参;脾气虚者合四君子汤或异功散;以胀为主加厚朴、槟榔;以痛为主加细辛、砂仁;口苦或属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合小柴胡汤。
病例3:
患者,女,48岁。初诊:症见胃脘胀满不适,口腻不渴,胸闷,大便略黄,舌苔黄腻,脉濡数。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脾胃既虚,运化功能减弱,胃腑通降失调,水谷停滞化热导致寒热错杂之症。治以温散脾阳、苦泄胃中郁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
清半夏12g,陈皮10g,茯苓20g,甘草6g,黄连3g,藿佩各10g,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0g,赤白芍各12g,煅龙牡各30g,瓦楞子12g,苦参5g,干姜10g,1剂/d,水煎服。二诊时停服抗生素,呃逆,纳可,空腹胃痛,大便正常。月经尚规律,量偏少。前方中加桂枝10g,吴茱萸3g,乌药10g,以加强祛寒,行气止痛之功,服药14剂。其后仍以此方加减出入治疗2月余,诸证消除。
4用药特色
4.1药性平和
脾胃有病,在遣方用药时更需勿伐脾胃之气,故临证组方,王主任强调整体制方宜平和。选药多用平和之品,少投味厚、性烈、性偏之物。在方药的选择上一是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二是药味不宜太多。
4.2补泻兼施
胃以降为顺,但胃病多虚实夹杂,故在治疗中多补泻兼施,通用香附、枳壳等,补用党参、白术等。
4.3擅用药对
王教授在遣方用药中重视药对的使用,来缓解患者的特定症状。例如太子参、山药调补脾胃;党参、白术健脾生血;半夏、陈皮燥湿理气;香附、川芎健脾行气;木香、砂仁宽中调气;乌贼骨、煅瓦楞制酸止痛等。
5日常调摄
脾胃病自古以来有“三分靠治,七分在养”的说法,王教授治疗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之时常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对身体的影响。禁食冷、辣、腻食品,浓茶,咖啡,烟酒,豆制品等。定时进餐,养成固定的饮食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做到脾胃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另外精神心理因素在脾胃病中的影响不容忽视,王教授一方面合理用药治疗,一方面及时对患者进行开导、劝慰,耐心地解释病情,清除患者的顾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专家介绍
王玉英教授、主任医师
临床治疗男女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停育、习惯性流产,痛经,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乳腺炎,乳汁不通等妇科病;失眠、心悸、头痛、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病;急慢性咳喘;胃炎,胆囊炎,肠炎等消化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腰腿痛等;肿瘤放疗后、晚期肿瘤改善生存质量;小儿咳喘、厌食症、多动症、秽语综合症等;痤疮、湿疹、荨麻疹皮肤疾病等疑难杂症。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六下午
挂号费: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11卷第7期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