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儿营养不良怎么办?小儿营养不良是常见病,大多原因是因为喂养方式不当,什么是小儿营养不良?该如何预防呢?
文
中国乳业俱乐部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大多因能量和蛋白质不足引起。在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发病率较高,但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也不少见。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疾病导致。
”一、病因
1
饮食不当
人工喂养时,配奶方法不对,放入水分过多,热量、蛋白质、脂肪长期供应不足;
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都可使小儿发生营养不良。
2
疾病因素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二、病理生理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改变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重度营养不良则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由于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常致低血糖症。体内脂肪大量消耗,使血清胆固醇下降。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形成负氮平衡。细胞外液常呈低渗状态,血钾,血钙偏低,常并有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生长迟缓、皮下脂肪减少。按轻重可分三度:
1
Ⅰ度营养不良
精神状态正常。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2
Ⅱ度营养不良
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张力减弱,肌肉松弛,体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比正常减低。
3
Ⅲ度营养不良
精神萎靡,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四、预防与治疗
1
合理喂养
婴儿期应采用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出生低体重儿。小儿断奶一般在一岁左右,但在炎热夏天或寒冷冬天,或是患病初愈都不宜断奶。对母乳不足及无母乳者,应采取合理的喂养或人工喂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补充各种辅食,以补充不足的营养素,如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应补充优良蛋白质。
2
从小安排良好的生活制度
保证小儿充足睡眠,纠正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适当安排户外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1
预防各种传染病和矫正先天畸形
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隔离和早期治疗,预防急慢性腹泻及肠寄生虫病。对患有先天性畸形如唇裂、腭裂及幽门狭窄等,也必须予以及时治疗,以保证正常摄食和消化吸收。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