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诊医生:陈长青博士
医案整理:刘期洋医师
这天是年2月20日上午,汉古中医馆的陈长青博士像往常一样正在出诊,笔者随诊在侧。此时刚刚看完上一个病人,笔者于是按部就班地叫到下一个正在诊室外候诊的病人姓名“张**”,过了片刻,只见一个装束平常的中年妇女左手挽着一个面色青白、形体瘦削的小姑娘慢慢走了进来,那小姑娘可能是因为害羞而紧贴在中年妇女身旁,其左手抚着肚子,眉头微索,精神萎靡。见此情景,笔者不禁心中暗自揣测:“看病的应该就是这个小姑娘吧,中年妇女则定是其母。”随着笔者的思忖,两人已经在陈博士诊桌对面相继坐下。
对于初诊病人,按照惯例,陈博士首先问道:“病人是哪位啊?”中年妇女答道:“是我女儿。”其实陈博士口中虽如是问,但根据两人进入诊室的情景及小姑娘的身形、面色及动作,心中却早已有了判断。接着问道:“你们是哪里人?”中年妇女道:“我们是从湛江过来的,是经朋友介绍来找陈博士的。”陈博士道:“噢!那小朋友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解决的?”
话音刚落,中年妇女已从包中取出一沓检查单递到陈博士面前,说道:“您看看这些检查吧,都在这儿了。”陈博士接过检查单,便仔细地查阅起来。看完后,陈博士又将检查单转交给我并嘱咐我仔细看看。只见一张张胃肠镜检查单一直从年排到了年,基本上都提示——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结肠炎伴溃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我一边看一边心里直嘀咕:“这肠胃还有好的地方么?”突然,一张肠镜检查单出现在笔者视野之中,只见彩色图片显示着大肠内壁上满布红疹,红疹上又附着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水泡,如同湿疹一般,而且整个大肠多数部位充血肿胀,上面粘附着一片片鼻涕样的黏液,看着瘆人、直教人揪心。此时此刻,笔者不禁对眼前这个小姑娘充满了怜惜,心中感到莫名的酸楚。
正当我翻看检查单时,陈博士已向小姑娘及其母问道:“大概情况我已经了解了,那小朋友现在最难受的症状是什么呢?”只听那小姑娘低声回答:“肚子痛。”小姑娘的声音很小,可能是因为初来乍到而感到羞怯,也可能是因为病痛而无力大声说话。陈博士见状,便问其母:“肚子痛有多久了?”中年妇女道:“从2岁多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在都6岁了。”陈博士道:“噢,这都好几年啦!那你把这几年来的病情变化和治疗经过跟我讲讲吧。”
中年妇女回忆道:“她是3年多以前开始出现肚子痛的,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疼痛缠绵不休,医院看,吃了药、输了液,过了几天肚子就没痛了,所以我们也没怎么在意,想着小孩子偶尔出现肚子痛,很正常。但没想到,从此以后这个病竟然就没完没了了。前两年几乎每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近二十天。一发作就痛得死去活来的,不停啼哭,晚上更是痛得翻来覆去,根本没办法睡觉,嚎哭声甚至惊动整栋楼层,引起邻居的投诉。疼痛时整个肚子摸上去硬硬的,一碰就更痛得受不了,根本不敢用力。医院住院打针、吃药、输液,一开始还能缓解,但是到后来效果越来越差。没办法,医院来看,基本上都在中山医住院,这几年累计的住院十多次。一开始是按照结肠炎、溃疡来治疗的,会稍微好一些,但后来还是照常发作,疼痛也丝毫没有好转,于是就继续检查,反正能做的检查都做了,就是找不到原因,曾经怀疑是克罗恩病,对症用药后还是不行,最后甚至连化疗药环磷酰胺都用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最后中山医的医生告诉我们这孩子的病很难治了,因为找不到原因,也没有特效药,只能发作的时候控制症状。您说,医院都说没办法了,我们还能怎么办?后来就想,西医不行就找中医试试吧,于是去了广中医一附院,认识了邝医生,她给我女儿用针灸治疗了一年多。这一年来肚子痛倒是慢慢地缓解下来了,痛的时候肚子也不胀了,但发作的频率还是没有改变,现在基本上每3个月就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得持续二十天以上才能慢慢缓解,每次发作前就会出现口臭、大便很臭很黏,最奇怪的是鼻尖到鼻梁会莫名其妙出现一条笔直的青筋。所以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只要出现刚刚说的那些情况,很快就会发作。这几年下来,她根本就没有正常地吃过东西,吃的是营养配餐。严重的消化不良,所以现在都瘦成这样了。我们心里简直已经绝望了!上个月底又发作了,到现在已经20多天了,肚子还是痛,邝医生因为其80多岁的老父亲腹痛在陈医生这里治好了,所以介绍我们来这里,看看您有没有好的办法啊?”
听罢,陈博士对中年妇女说道:“嗯,我先给小朋友摸下肚子,一会儿诊完脉再来跟你细说!”从陈博士柔和的表情和话语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他对小姑娘的怜爱和对中年妇女的同情,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中年妇女点头表示同意,于是陈博士站起身来,指着小姑娘的肚子问道:“小朋友,哪个位置最痛?”小姑娘指着自己的肚脐说:“这里。”于是陈博士令中年妇女挽起小姑娘的衣服,露出腹部,只见其肚皮鼓起,青筋暴露,陈博士用左手扶着小姑娘的右肩,右手尝试着轻轻按压她的肚子。不料,陈博士的手刚刚触碰到小姑娘的肚子时,她便面露苦色,细弱的声音直叫到:“痛!痛!”陈博士急忙安慰她道:“小朋友,没事的,稍微忍忍,一会儿就好了。”于是陈博士继续以轻轻的手法触摸小姑娘胀大的肚皮,当触到肚脐周围时,只见小姑娘顿时眉头紧索,露出痛苦的表情,两只小手迅速收到肚子前方制止陈博士,并连声叫到:“痛!痛!不按了!不按了!”陈博士见状便即停手,旋即安慰小姑娘道:“好了,小朋友真勇敢。来,把小手给我,伯伯给你摸摸脉。”话音落时,陈博士已回身坐下,中年妇女则将小姑娘的衣服整好,接着拉起她的右手放于诊桌上的脉枕之上。
少时,陈博士便开始静静地摸起脉来,在摸脉的前一瞬间轻声嘱咐我道:“把她妈妈说的内容和刚刚腹诊的情况整理记录一下,等会儿看完之后给她建个档案,把检查资料都复印一下。”笔者当即接过指令,心中暗想:“我得赶紧把这小姑娘的情况理顺并输入电脑病例系统啊,要不然以后再回头查阅的时候可就搞不清楚当下是怎么样的了!复印检查资料和建档案也是必须的,因为这小姑娘的病缠绵了这么久,而且治疗上也已经算是“无所不用其极”了,但始终不愈,那肯定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我们只有充分保留原始材料,才能为日后证明中医的疗效提供充实的依据啊!”想到这儿,我不禁顿觉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
大约过了两分钟,陈博士已诊脉完毕,于是拿起手电筒,对小姑娘说道:“来,小朋友,张开嘴巴,像我这样(陈博士向她示范),给我看看舌头。”小姑娘十分配合地完成了这个动作,想必是看熟了中医,对这个动作早已习惯了吧。陈博士看完舌象,对我轻声念道:“舌质淡红,苔光,根浮白厚,脉细数。”(意在叫我记录)念罢即陷入思索当中,我则忙于整理、记录,而小姑娘母女则静静地坐在陈博士对面,等候着陈博士的解答。
约么又过了半分钟,陈博士突然转头向我问道:“你觉得这个病的病机是什么?”此时,忙于记录病案的我根本无暇思索,一时一头雾水,无从回答,竟愣在当场,只得应付地答道:“呃···可能是···寒湿蕴结肠胃吧···”陈博士见我面露尴尬,未再追问,实是留足了颜面,个中情怀一时难以言表。陈博士接着道:“我觉得这个病不仅跟她的大寒体质有关,还跟她胃肠道的寒湿潜伏有关。你看她面色青白、嘴唇紫暗、鼻根发青、腹大青筋,而且鼻梁正中有一条青筋,都是大寒的表现啊。寒湿久居肠胃就会生痰,你看肠壁上的那些粘液不就是顽固的痰湿吗?这些东西潜伏的时间长了就会使肠胃局部产生郁热,口臭,大便很臭、很黏,这都是热的表现。这些热与痰湿胶着,粘附在肠壁上就会出现充血肿胀、红疹、起水泡这些问题。胃肠道因为有这些类似垃圾存在,影响了正常的吸收功能,自然就消化不良了。而且这些错综复杂的垃圾在肠胃里日积月累就会慢慢形成窠巢,逐渐化毒,如果到了毒的程度就更严重更麻烦了。现在这个小姑娘还没有到化毒的程度,只是寒、热错杂,痰、湿胶着难去。像这种复杂而相互对立的病机,往往都是很难治的,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不用非常之法是不行的,不把身体里面这些顽固的垃圾排掉,肚子痛也好不了!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半途而废,就前功尽弃了!另外,这么小的年纪身体里面就有这么多邪气潜伏,肯定是先天带来的,而体质是父母给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所以以后还得好生调养,适当锻炼,一定不能吃生冷、冰冻、寒凉的食物,不能熬夜,这样坚持下去体质才会好起来。”
说罢,陈博士便低头开起处方来。过了约3分钟,在一番行云流水之后,处方便跃然纸上了,我紧跟着陈博士的节奏将处方输入电脑,只见药物如下:
乌梅10g生晒参10g川椒3g干姜6g炮附片6g盐黄柏6g川连3g辽细辛6g紫油桂3g[后下10分]全当归6g桂枝嫩尖6g酒白芍12g焦谷芽6g焦麦芽6g焦槟榔3g炙甘草6g6剂,加冷水ml,后下油桂,文火煮取ml,烊化麦芽糖g,分3次饭前温服。药渣泡脚。
趁着打印电脑处方的空档,笔者根据刚刚陈博士所教,暗自思量:这正是《伤寒论》中的乌梅丸加味,其中主要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桂枝去肠胃寒气,用黄连、黄柏去肠胃湿热,用细辛、槟榔去肠胃胶着粘痰,用白芍、麦芽糖、乌梅止腹痛,用焦麦芽、焦谷芽健脾开胃、增加饮食。整个处方看似杂糅,实则暗合病机,笔者心中不禁暗自叫绝!
陈博士从身旁取过打印处方,签好名,然后仔细地将药的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说予中年妇女,并再次叮嘱道:“这个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才有希望彻底治好,不能心急。今天先开这几付药回去吃,吃完之后接着来看,我看看效果怎么样再决定下一步治疗,好吧。吃药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及时跟我的助理(笔者及笔者的师兄弟)联系,他们会帮助你解决的。”说罢便将处方交予中年妇女,只见中年妇女一边站起一边接过处方,并示意小姑娘向陈博士道谢,小姑娘轻声道:“谢谢医生。”同时中年妇女也向陈博士谢道:“谢谢您,陈医生。我们吃完药再过来看,我会记住您的嘱咐的。谢谢,再见。”一边说着,一边拉着小姑娘的手慢慢地走出了诊室。
此时笔者对眼前发生的情景更是感慨万分:有了这般和蔼严谨的医生,有了这般尊重医生、谨遵医嘱的病人,有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无疑给治愈疾病又增添了几分希望。
当小姑娘母女出了诊室之后,陈博士告诉我:“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