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阅兵方队的后援天团,为这些幕后奉献

崔永玲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阅兵场上既有前台的高光时刻,也少不了幕后的支援。九尺之台起于垒土,正是由于广大幕后英雄的默默奉献,才有了阅兵庆典的精彩呈现。现在记者就带你走进野战防空导弹方队,看一看那些甘居幕后的无名英雄。

阅兵村里的神医“于一针”

“于一针”的手总是能舒缓训练的疼痛。

他肩扛上校军衔,在战士面前更像一个知心大哥;他今年年底即将面临退休,却仍然与参阅官兵一起,奋战在阅兵一线,他就是野战防空导弹方队军医——于吉星。

提起于吉星,战士们给他起了一个亲切的绰号——“于一针”。原来,战士们有个腰酸腿疼、感冒发烧,甚至是一些疑难杂症,只要于吉星的银针一出手,立马“针到病除”。今年3月,于吉星随参阅官兵到阜新进行集中训练。列兵张凯元染上慢性肠炎,连续两天上吐下泻,训练成绩直线下降。于吉星了解病情后,取中平穴为其针灸,又为他配了一些口服药。没过几天,张凯元就恢复了往日的生龙活虎,训练成绩也大幅提升。

“来我这看病的大多数都是半大小伙子,常见病比较多。治愈难度不算大,但要想迅速为他们缓解病痛就要下功夫去钻研。”于吉星坦言,当军医不能只满足于接个诊、开个药,必须在“见效快”上下功夫。10年前,他自主学习针灸、推拿医术,并针对感冒、胃病、肠炎、鼻炎、咽喉炎、肩颈腰腿疼痛等常见病做了大量针灸和推拿治疗的实践,再配以药物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因如此,每逢重大军事活动,于吉星都是部队必带的随行军医。这些年来,他先后参加了“跨越—青铜峡”“东方—”战略演习等数十次重大任务。

其实,两鬓斑白,年底即将退休老于本可以不来阅兵村的。但学医的老于知道,阅兵场上训练强度大,伤病时有发生,于是主动请缨,随队出征。他告诉记者:“队里哪个战友没找我老于看过病?他们的身体条件我最清楚,由我跟着保障,更有利于训练。再说了,我也快退休了,退休前好好为战友再服务一把!”

随队进京的一天深夜,野战防空导弹方队医务室突然接到求助电话。于吉星立刻从床上爬起来,抓起医药箱就往屋外跑。原来,一名战士患上急性胃炎,疼的在床上打滚儿。于吉星先是取足三里、中脘穴为其针灸,而后让他吃下配合治疗的药物。看着这名战士紧缩的眉头渐渐舒展,额头的汗珠渐渐消去,于吉星这才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据了解,随队保障6个多月的时间里,于吉星先后接诊余次,每次都能“针”到病除。高强度的训练条件下,该方队参阅官兵竟无一人因病请假。谈起参加此次保障的感受,于吉星答道:“虽然不能亲自上场受阅,但能保障这群小伙子健健康康、精神抖擞走上阅兵场,我就心满意足了!”

备份的独白:预备队员也光荣

预备队员夏春雷

夏春雷是野战防空导弹方队唯一一名预备队员。方队组织合练,作为预备队员,他默默地坐在预备场地,看着一排排战车从眼前驶过……他也曾幻想着自己昂首挺胸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的检阅……

能在军旅生涯参加一次阅兵是一生的光荣。为了参加阅兵,他退掉了休假的车票,也推掉了和女友约好的婚期,虽然如愿以偿拿到了进京的入场券,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仿佛是天安门近在咫尺,他却无法通过。每天的训练对他来说是一种煎熬,他曾无数遍问自己,这样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

方队政委姜华看到了小夏情绪低落,利用休息间隙做他的思想工作。他给小夏递来一瓶冰镇饮料,笑着说:“预备队怎么了?预备队员也光荣!你是我们阅兵方队的总预备队。有你在,队员们才能拼命地训练,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训练受伤,也有你及时填补他们的战位。因此,你是方队最坚实的后援,你要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随时准备填补空缺的战位!”从此以后,作为预备队员的夏春雷,训练更加刻苦训练。军姿训练,他的指尖最先滴下汗水,别人站一个小时军姿,他要站两个小时。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作为预备队员,他期望能出现排面空缺,满足自己上场的夙愿;但作为战友,他由衷祝福战友们都能健健康康,不要出现训练事故。作为一名预备队员,他训练每个排面的动作;作为预备队员,他要求自己能胜任每一个战位。

见到记者时,他笑着说:“作为备份和替补,没有上场是种遗憾,但更是种幸福,因为我的战友没有倒下,他们出色完成了任务,我为团队而感到骄傲自豪!”

这就是预备队员哭过、笑过、拼搏过的足迹……

最燃男团“蒲公英宣讲团”

看我们的“蒲公英宣讲团”

“年冬,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十分困难,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见到毛主席拟借元的借条后,当即从元家底中拿出元送给中央红军……”

一大早,野战防空导弹方队蒲公英宣讲团成员张伟在前往训练场的路上为大家讲起了该方队前身部队“大洋送中央”的故事,引导官兵牢固树立坚决听党指挥,对党绝对忠诚,立足本职岗位,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品质。

张伟,年6月,作为“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的一名讲解员,曾为习主席作专场讲解。年,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真理的味道”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凭借优异成绩,被表彰为“全国优秀专业讲解员”。

据记者了解,该方队选取各自岗位上的典型代表组成蒲公英宣讲团,利用茶余饭后、训练间隙为官兵讲述红色故事、阅兵故事、装备发展史等,进一步强化官兵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培育坚决完成阅兵任务的忠诚底色。

蒲公英宣讲团成员房文凯是该方队的总教练,四次参加阅兵任务,从徒步方队受阅队员到装备方队教练员再到今年的方队总教练,可谓是经验丰富的“老阅兵人”。训练场上,房总教练常常利用乘载员军姿站立和训练间隙时间为大伙讲述阅兵故事、讲解训练经验、传授抗压招法,此时的“老房”不再是一言不合就淘汰你的“大黑脸”,俨然变成了大伙心中的贴心老大哥。乘载员王振亚就告诉笔者“房总教练讲的故事最能打动人,总能恰到好处的引导我们点燃斗志、克服困难”。

蒲公英宣讲团坚持活跃在训练一线,用兵言兵语演绎红色故事,传递阅兵正能量,官兵走到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真正把官兵作为教育主体,把教育准星瞄准阅兵靶心,使训练场上始终正气充盈、活力满满。

阅兵老兵的鼓励

乘载员裴佳俊在进行答词呼号练习

野战防空导弹方队受阅中队乘载员裴佳俊,出生,山西大同人,本科学历,直招士官。

裴佳俊一家人三代参军卫国。他爷爷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首批建设者,在戈壁滩奉献了青春年华,他的姑姑作为35周年国庆阅兵首批参阅的女战士,英姿飒爽地走过了天安门广场。自小听姑姑讲阅兵故事的裴佳俊,也报名参加了国庆阅兵方队的选拔。报名体检政审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他如愿加入阅兵集训队,盼望着国庆的到来,迎接这份荣耀。但要想通过层层筛选考核,最终走上阅兵场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枯燥的训练内容、近乎超越生理极限的训练强度,不断挑战着裴佳俊的意志。面对巨大压力裴佳俊逐渐萌生了退缩的念头,但回想起在姑姑和还是新兵的弟弟面前夸下的海口自己又心有不甘,左右为难。最终裴佳俊提笔给姑姑写信,诉说自己面临的困境。

“佳俊,想想当年你爷爷在酒泉啃沙枣、喝碱水、睡地窝子,也不曾讲过一句困难,不曾退缩一步。我们那时候更是首批女兵参阅,顶着巨大压力,为了通过天安门前的米,3.3分钟,我们在阅兵村军姿站立上千个小时,齐步正步走过上千公里,许多战友即使晕倒在训练场上也不叫苦叫累。作为男子汉,你更应该昂起头、挺起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迎接挑战…”

收到姑姑的回信,裴佳俊感到羞愧无比,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才对得起自己这身军装,才能给弟弟树立起好榜样。收起回信的裴佳俊训练场上一扫颓势、斗志昂扬,标齐卡线挺胸抬头,烈日下,他不再因为汗水流进眼睛而低头,不再因为小腿肿胀而退缩,因为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努力训练,昂首挺胸通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三尺灶台上的保障英雄

司务长刘继承、炊事班长李伟和给养员李帅在精心研究食谱

俗话说,一个好的炊事班顶上半个指导员,阅兵场上,官兵吃好每一餐,才能练好每一天,伙食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向右看齐,向前看,把军姿拔出来。”烈日当头,炊事班楼前,野战防空导弹方队的大厨们也站起了军姿。司务长刘继承告诉记者:“我们也要体会一下受阅队员的辛苦,感受一下大伙走下训练场时的心情,弄清楚他们走进食堂时真正想吃什么。”

站在官兵的角度了解官兵需求,精准搞好炊事保障是保障工作的核心所在,方队驾驶员和技术保障中队常常因为训练错过开饭时间,炊事班长李伟就为炊事班定下了一条服务理念“无论大伙几点来吃饭,饭菜都得是热乎的”,李班长最常说的一句话说就是“凉的不是饭菜,而是官兵的心”。

合训期间,战士们从阅兵场回来已是晚上12点,饥肠辘辘的驾驶员一回到宿舍,炊事班的大厨们就端上来了手擀面:“来来来,大伙训练辛苦了,尝尝炊事班的手擀面!”“我天,还有荷包蛋,太暖了李班长!”一碗热腾腾面条填饱的不仅仅是官兵的肚子,带来的更是浓浓暖意。

精准高效的伙食保障作为阅兵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灶台上的幕后英雄虽然不能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但是他们每一天、每一餐都要接受官兵的检阅。他们把三尺灶台作为检验保障有力的阅兵场,努力为训练官兵提供最好的保障。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司广宇、牛辉、秦汉文、赵一飞;摄影:杨再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ystl/15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