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这么危险,您知道吗

北京看皮肤科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本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引发的小科普

文章不长言简意赅坚持看完

让小白爸妈不再盲从选择灌肠

愿对宝宝的健康有所帮助

帮主有话说:前天早上一到办公室米妈就问我:你看到21医院的新闻了吗?我不解赶紧打开手机看,瞬间感觉被人击中了胸口一样难过又震惊。事件大致是这样的(因为目前为止都是传闻,还没有官方报道)一个妈妈带孩子去21医院看病,灌肠之后孩子就没了……

虽然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客观原因,21医院也暂时关闭,不过其中提到的灌肠应该每个妈妈都不陌生!甚至60%的孩子都经历过灌肠。但对于灌肠是否有风险,是不是应该变成一种小儿发烧感冒医疗常见手段,肠道用药计量和操作手法是否有依据可循,很多医生并没有告知家长。

今天帮主就此事,特地专访了中医一附院儿科负责外治(也就是灌肠)的丁医生,因为专业从事小儿外治多年,又站在父母的角度,她给了我们目前为止帮主认为非常客观的见地。另外又结合了著名的儿科医生裴洪岗参考了大量文献之后写的一篇关于灌肠的权威科普文,还有目前在中医界非常有名的郑州东济堂中医老专家的说法,虽然他们有中医,有西医,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所以能放心的科普给大家。

科普时间,每个妈妈们都需要知道

灌肠是最近几年常听到的治疗方法,宝宝发烧感冒积食,很多诊所里的医生二话不说就推荐灌肠。甚至有些父母主动要求给正在发烧的孩子灌肠,原因只有一个:见效快!但是,这种方法在很多孩子亲试有效的同时,也的确出现过不少严重的医疗事故:

?年,1岁8个月的女童因积食被家人送去诊所就医,灌肠后开了一些口服药,第二天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年,河南一名2岁儿童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入院,经查是由于过去一年中反复使用灌肠疗法治疗发烧感冒,期间使用的激素如地塞米松和退热药氨基比林超出正常用量3-5倍。

宝宝生病本来就让家长很着急,喂不下去药又不想打针打吊瓶,一听说有这种把药直接灌入肛门的做法,起效快、操作方便、“副作用小”就想尝试。本是一种不常用的医疗手段,如今却被滥用在孩子身上。每天都有不少孩子接受这样的灌肠治疗,而灌肠的副作用医生却几乎很少跟家长解释。

灌肠滥用不在少数,甚至被神话“绿色疗法”

调查发现灌肠治疗在不少地区流行,不光用于发烧,感冒、腹泻、肺炎、便秘都给灌。灌的有盐水、亚胺培南这样的高级别抗菌素,也有利巴韦林这样国内常用抗病毒药,地塞米松这样的激素自然不在话下,更少不了柴胡、板蓝根、喜炎平等常用中药及中药注射液。

灌肠不应该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手段

这种说法帮主咨询了医院的医生,得到的普遍医疗观点几乎是一致的:所谓灌肠治疗,也就是把液体或药物通过肛门注入肠管来达到清洁或治疗目的,说白了就是一种清洁肠道或给药的方式,医院有使用吗?有,只是不那么常用(记住:不常用)。

在儿科领域,需要灌肠的大概有三类情况:

第一类一是清洁肠道,比如巨结肠的孩子因为排便困难需要生理盐水灌肠来帮助排便。

第二类是检查或者特殊治疗目的灌肠,比如巨结肠造影检查,需要把造影剂灌入结肠然后显影结肠,特殊治疗就是肠套叠的孩子,需要从肛门灌入气体或者水把套进去的肠子冲出来。

第三类是通过直肠给药来达到治疗目的,最常见的就是开塞露,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对乙酰氨基酚栓退热了,再来就是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让孩子镇定或睡觉。在孩子不能口服或者不愿口服的时候才考虑直肠给药,比如当孩子哭闹不肯吃,或者一吃就恶心呕吐,或者手术前后需要禁食的时候。

医院几乎不会常用灌肠这种治疗方式

而对于一般的小儿发烧感冒,医院基本不会灌肠。只有符合灌肠指征,且由专科医生预先检查、判断后才能实施,灌肠后还要留院观察反应。而不应是很随意的判断,更不能说灌肠能解决所有问题。

首先口服更方便、安全,而且不需要额外的费用,而且通常口服吸收的速度和程度都要高于直肠给药。注射给药更快捷,而且药物不会被胃肠道所消化破坏,用药量可以很精准。

而灌肠操作麻烦,药物容易外泄,吸收面积小,吸收不规则,不易控制用量等问题

●有些药物刺激还可能造成局部溃疡

●如果是插管灌肠还可能引起肠道损伤,导致出现甚至穿孔等风险

●不是药物都可以直肠给药,除非是专门设计为直肠给药的栓剂,药品说明书里注明可以灌肠给药才可以用,医院里应用并不多。

灌肠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绿色、健康、见效快

很多发烧的宝宝灌肠后有一定的效果,这说明药物的确通过直肠被吸收产生了疗效。但这种直肠给药的方式并没有比口服或者注射药物高明到哪里去。相反有效性还可能更低。

以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宝宝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为例,这两种药大多为口服,其中布洛芬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只有口服给药的63%。而对乙酰氨基酚的栓剂在医院医生也很少开,除非口服十分困难,而且药同样会经过肝脏时代谢灭活,吸收效果并不比口服好。还有一点就是,口服退烧药可以根据体重调节用量,而栓剂并不好控制用量。很多出现事故的案例,都是因为没有控制好计量导致的。

所以妈妈们,咱们没必要去一窝蜂抢德国、澳洲退热栓啊。

灌肠治疗的众多不合理我国早有指导原则

●抗生素灌肠的不合理性:在我国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里,根本不存在经肛门灌入这种给药方式,也没有哪种抗菌素的说明书里写了可以灌肠给药。把口服药和注射针剂拿来灌肠无一不是违规用药。

●激素灌肠退热的不合理性:中国年的发热指南都明确说了: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凉水灌肠降温的不合理性:我国年的儿童发热指南同样也早就说过:不推荐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而体温超过41°C的超高热本来极少见。

既然灌肠退热不好,为什么很多孩子一灌肠就好了呢

很多人也会可能会问,既然灌肠退热不好,那为什么很多孩子一灌肠就好了呢?

一灌肠就好了当然可能会有,而且应该会不少。除了盐水本身可以带走部分热量有助降温外,灌入的一些药物比如感冒药里很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也可以起到退烧效果。此外人体本身有体温调节机制,即便不吃药,温度高到一定程度绝大部分也会自己调节下来。另外孩子发烧大部分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基本都是自愈性疾病,不用药大部分也自己会好,灌肠治疗后孩子退烧了一点不奇怪。

滥用灌肠治疗的危险和严重后果

●灌肠用药随意,计量无法精确

目前国内灌肠专用药物比较少,缺乏专业用药剂量指导。有些(或许很多)医生用药剂量随意,一旦掌握不好用量更容易出现危险。

另外,很多小诊所中西药剂混合给宝宝灌肠,毒副作用以及使用剂量都还没有相关实验数据支持,很多都是自配药,而且剂量难掌控,过敏情况难预期,所以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造成穿孔、出血等肠管损伤

塞个退热栓不至于有什么危险,但插管打液体和药物灌肠就可能造成穿孔、出血等肠管损伤,孩子因为肠壁更薄弱,出现这种风险更大。

●增加过敏、耐药风险

给孩子用不该用的激素、抗生素,随意改变药物的使用方式,可能增加过敏、耐药风险,局部药物刺激也可能引发结肠炎,灌肠还可能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环境,诱发肠道感染,长时间保留大量液体灌肠还可能导致孩子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

结语

●灌肠是一种直肠给药的方法,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医院很少用来治疗普通的小儿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中西药混用尤其易产生危险。

●灌肠药物的吸收率不比口服药高,也并不是更安全,只是吸收起效会稍微快点,一样要吸收入血液才起作用,一样要经肝脏代谢。

●宝宝发烧,当口服药喂不进去或喂完就吐时可以考虑使用退烧栓。

记住,下次再有人推荐给宝宝灌肠,妈妈们要谨慎了。

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主所有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zlfa/14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