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粪-口-呼吸道-手-玩具),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6-24个月),尤以1岁半以下的婴儿多见,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9-12月份),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
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
2、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
(1)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电子显微镜通过典型形态的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
(2)病毒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许多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如酶免疫测定(EI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IF)方法等。
3、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检测
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4、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
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需与诺氏克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相鉴别。
并发症
少数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Reye综合征、脑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腹泻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ORS)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抗菌治疗无效。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