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有过发热体验的朋友都知道,发热真的很难受,轻则乏力,头昏,食欲不振,重则头痛寒战,浑身酸楚。作为医生我们更知道部分伴发高热的疾病是可以危及生命的,退烧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普通感冒退烧自然不难,但流感肺炎引起的发热,在没有使用有效抗病毒药抗菌药以前,体温是不容易恢复正常的,临时用些退烧西药,不过是让人暂时舒服一点。还有一些发热,病因很难找到,治疗相当棘手,完全可能烧上几个月都不下来。发热是一桩严重而麻烦的事,解决棘手问题,我们必须精诚合作,为此你需要知道一些基本常识,还需要学会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发热?
1.正常人口腔温度大致在36.3~37.2摄氏度之间,高出这一范围称为发热。如果自己感觉身体热,但体温正常不算发热,r发热的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性两大类病因,感冒、肺炎、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等常见病伴随的发热,都属于感染性发热,而非感染性发热多于血液病,风湿病、恶性肿瘤、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相关。请注意,只有感染引起的发热才需要用抗生素。
2.发热的重点,控制体温加寻找病因,两者一样重要缺一不可。因为寻找病因需要观察热型,所以在病因未明前一味降温是不明智的。
二、怎么退热?
物理降温,常用的有冰袋降温,酒精擦浴,药物退热,外国人只有西药,中国人还有中药五有一种发热叫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特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大于等于38.5摄氏度。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也叫fuo他的原因复杂,治疗棘手,由于病因未明,西医只能对症治疗,退热效果较弱,用中药治疗更为合适。
三、传染病要小心。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在禽流感萨斯等传染病流行期间,所有急性发医院专设的发热门诊就诊,除外相关传染病后才能转其他科室就诊指南。
1.阵前沟通发热疾病的复杂性,要求医生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诊疗经过既往病史乃至个人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出诊之前建议先行网上问诊,完成必要的针尖沟通,以便初步判断发热病因病情轻重,决定是否需要住院,是否需要空腹就诊,是否先去发热门诊,是否应到相关科室就诊等关键事项,提高诊疗效率。
2.测量体温,每天测量并记录至少4~6次体温,要求时间固定,便于前后对比观察。通常需要记录的时间点为6::00、14::00、22点,以及病人自我感觉发热最高时候的体温。
3.自我观察,中医治疗发热疾病要求观察的内容比西医多,比如自身的冷热感觉,是否怕风出汗情况,口渴及饮水情况,胃口怎样?小便的颜色及尿量,有无便秘或腹泻以及其他的与发热伴随的不适症状。这些症状是中医判断病情拟定处方的重要依据,看似细枝末节,其实必不可少。
4.谨遵医嘱和用药相关的医嘱,佛法一般要求每天服药4~6次,而不是大家熟知的一天两次,肩负法部分治疗感染性发热的处方,主要由含挥发油的药物组成,不能久煎。通常煮开后10~15分钟即可和饮食起居有关的一种饮食清淡,大部分发热疾病要求饮食清淡,特别是感染性发热和风湿免疫病引起的发热,牛羊肉、海鲜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都应避免。
5.饮水以白开水为主,为温为宜,可适当多饮水,避免风寒,避免吹风,特别是空调冷风,出汗后吹等风更是大忌。但不可因此而门窗紧闭,室内仍需适当保持空气流通,特别说明一中药退热是对发热疾病的整体治疗,不以降低体温为唯一目的,所以当服用中药退热见效后,疾病及趋向好转,继续用药,发热通常不再反弹。
四、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中药的起效往往首先表现为感觉轻松,部分症状减轻,而后才是体温下降。
五、对于中高热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在中药退热过程中,身体会有明显汗出,这是药物发汗的成效,表现为持续出汗绵绵不断,直到体温下降或药力不足。
1.在药物发汗时,大部分患者会感觉有些怕冷怕风,此时必须注意保暖避风,切不可同时使用冰袋等物理降温手段,不然会导致汗出不畅不利治疗。当中药退热见效后,不可立即停药,应及时复诊,继续用药,直到连续三天无发热,且不再持续出汗,不再怕冷怕风,此时才算完成退热任务。当然成功退热不等于疾病治疗的结束,大多数情况下治疗仍将继续。
2.在整个退热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常常需要动态调整处方,少则3~7天调整一次,多则一天一换,虽然麻烦,但必须如此,病情在变,病机在变,方必须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篇后语,遇到发热患者会首选看西医,以为吃西药见效快,能马上退热,遇到高热不退,也不会想到求助于中医,以为中医只是调理调理治不了真病。
实际上中医历来就善治热病,从张仲景到叶天士,再到当代国医名家,积累的经验不可谓不多,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小病发热可以首选中医,退烧困难,想到中医仍然发热性疾病,尤其是fuo对中西医都是挑战。不过由于中西医思维不同,治疗的着力点也不同,当西医束手无策时试试中医,或许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