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小衡医食参考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万人,尤其多发于大中城市。在上海,大肠癌甚至已跃居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目前认为,大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除去遗传因素,大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热衷于抽烟、饮酒以及体重超重等,都直接导致了大肠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据调查,近40年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了5倍,呈现年轻化趋势,50~60岁为高发人群。其特点有逾八成大肠癌祸起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腺瘤性息肉多见易癌变。
案例一
年过六旬的张明(化名)属肥胖体型。退休前每天在电脑前连续工作数小时,有时晚上需要在电脑前加班加点,他于5年前患上痔疮,可是近半年来发现每次大便后,手纸上都有鲜血,总以为是痔疮出血,没有引起重视。前些日子他感到下腹部胀痛,便血较多,医院做肠镜检查,结果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只好做手术治疗,术后虽然继续间断化疗,但两年后肿瘤复发合并全身多脏器转移而死亡。
案例二
三十出头的贺先生一向身体健康。前不久他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有时大便带血,医院化验检查,发现大便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医生建议做肠镜检查。防病意识强的医院做了肠镜,结果发现,他的大肠上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息肉,征得本人及家属同意后,医生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做病理切片报告,其大肠息肉为癌变率很高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幸亏及早切除得到根治,否则很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大肠癌。
大肠癌患者早期没有什么特别症状,它很可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由于直肠癌早期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病人往往会延误治疗,等到发现也已是晚期了,预后很差。大肠癌常见症状有:①便血;②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③大便形状异常。
我国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有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直到现在,临床上将肠癌误诊为痔疮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事实上,大肠癌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风险因素的癌症。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直肠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仍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对较长时间的便血、大便异常不当一回事,甚至一直当作痔疮发作来治疗而延误了病情。直肠癌易引发肝脏转移,女性患者则易引发卵巢转移。而直肠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
坚持复查防复发
现阶段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而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保肛和微创。超过50%直肠癌病人确诊后会死于该疾病。医院常规治疗或做完手术后,许多患者认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该病即使在康复期复发和转移率仍然很高。换句话说,直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约50%病例复发和转移,究其原因是这些病人经过了手术、长期的化疗治疗后身体损伤很大,免疫力低下,此时在身体内残存、潜伏的肿瘤细胞特别容易死灰复燃,引起复发转移,半数病人可在3年内死亡。
鉴于此,国内大多数肿瘤治疗专家强调,在手术切除前,可先行全身化疗或进行肠腔内化疗阻止癌细胞扩散,杀伤和消灭癌细胞。术后继续化疗,有可能提高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此外,预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其实和治疗同样重要。直肠癌患者在术后3~5年一定要定期复查,内容包括原发病灶和肿瘤相关指标的复查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一项以口服靶向化疗药希罗达辅助化疗作比照的大型临床研究显示,大肠癌复发风险有望下降12%,死亡风险减少14%,5年生存率绝对值可提高3.0%。肠癌的复发风险在最初2年内最高,5年之后的复发风险为每年1.5%,8年后的复发风险更降至每年0.5%。只要采取积极的辅助治疗,就可以使II期和III期大肠癌患者的8年生存率,分别再提高3.4%和10.3%。
五招远离大肠癌
第一,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粗粮、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油)、高蛋白(肉类)食物及高脂油腻食物,减少烧烤、煎炸等烹饪方式。
第二,要有良好的排便习惯,即每天保持大便通畅,尤其是中老人要保持每天大便是松软的。因为粪便中有许多有害致癌物质,若长期居留,对大肠癌的发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经常观察大便性状——大便表面附着血液及黏液或脓血,并伴有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交替进行,以及无原因消瘦等症状。此外还要验血查看有无进行性贫血等征象。
第四,适龄人群每年应做一次肠镜检查。如平日发现有便血、大便发黑、大便形态变细变长等一系列改变,一定要引起足够警惕,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直肠肛指检查,可以判断肿瘤的位置、性质和范围。在中国有50%以上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而80%的直肠癌属于中低位,直肠肛门指检就可以检查出来。然而,确诊大肠癌最可靠的办法是进行肠镜检查(分为纤维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两种),可以发现结肠、直肠肿瘤,并且可以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快速确定诊断。
第五,平时注重肠道癌前疾病治疗,如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各种肠息肉等,尤其是肠道息肉应及早进行手术切除,达到根治目的。大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黏膜上的局限性隆起(即小肉疙瘩)。这种息肉可大可小,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百个不等。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会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大便习惯改变等,一旦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就诊。只要重视大肠息肉的防治,大部分大肠癌都可以避免。腺瘤性息肉约占全部息肉的70%~80%,息肉越大,息肉绒毛越多,越容易发生癌变。只要发现,不论大小都要在肠镜下切除,可以避免其恶变。
本文作者:王小衡(湖南医院)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