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系列之作用及适应症

灸法就是借助火的温热,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一般以艾绒为主要灸料,故称艾灸。《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灸》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施灸的材料很多,但以艾绒为最常用,因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之故。将干燥的艾叶捣研后除去杂质即成艾绒。《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因此灸法常称艾灸。《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由此可以看出灸法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内、外、妇、儿等科的急、慢性病症。现代实验研究认为,灸法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对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调节作用,并可解热抗炎、防治肿瘤、提高痛阈等。

灸治温通法的临床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人体阳气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凝滞不畅。风寒湿邪乘隙袭人,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屈伸;湿邪盛则关节、肌肉肿胀疼痛。而艾灸依其火热之性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临床可用以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一切病症。这种温通作用是灸法的基本属性。

温阳益气,回阳固脱:在古代,灸法常被用来回阳救逆,治疗危重病症。如《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扁鹊心书》强调:“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大凡危疾重症,阳气衰微,阴阳欲离,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

补脾益肾,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遗精等症。《灵枢·经脉》云:“陷下则灸之”,艾灸具有温补脾肾、益气固脱的作用,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对命门火衰而致的遗精、阳痿、早泄等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降逆下气,引火归元:由于火性炎上,无论实火,还是虚火,均可升腾向上,出现上焦、头面部的一些症状,而艾灸可以引火下行,促进阴阳平衡。如灸涌泉可以治疗鼻出血、失眠,灸关元可以治疗虚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金匮钩玄》也载:“脚气充心,涌泉穴用附子津拌贴,以艾灸泄引其热”。

拔毒消肿,散结止痛:艾灸有拔毒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用于乳痈初起、瘰疬、疖肿疮疡、毒虫咬伤及疮肿未化脓者。对于疱疡溃久不愈者,艾灸可以促进愈合、生肌长肉。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长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疫之气不能着人。”《扁鹊心书》指出:“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故常灸大椎、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可以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预防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有学者回顾年至年有关灸法针灸论文篇,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论为灸法疾病谱有种,多用于运动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妇产科病症。推荐灸法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尿失禁、痛经、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等。

本文参考《贺普仁针灸三通法》、《灸法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等医学资料。

---------------------------------------------------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jbzd/12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