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生病期间的调理丨
通俗地说,急性肠胃炎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吐下泻”。无论是吐还是泻,或者两者同时发作,对我们的身体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这会导致我们的身体脱水。现代医学认为,大量吐泻之后,人体会丢失大量水份及电解质,且患病期间,我们的食欲也会跟着受影响,而发生食欲不振的情况。水份及电解质不停地丢失,因食欲不振又不能及时补充,从而引起口渴、尿少、无汗、心慌等症状,这就是传说中的脱水了。除脱水之外,最重要的是因肠胃生病而发生的食欲不振,这时候如果你没能及时做正确的调理,你的胃肠多数情况下会慢慢由此开始逐渐转成慢性肠胃炎。
所以,当急性肠胃炎期间你应该注意:
整个生病期间吃流质食物,拒绝擅自做主食用任何补品及肉类、肉汤;
以喝小米粥为宜,可放三枚大枣与小米一起煮粥,可有效补充因吐泻而丢失的营养;
拒绝吃过热或过凉的食物,应吃温食;
拒绝吃生瓜果、蔬菜、辛辣刺激食物;
拒绝任何酒、咖啡、茶、甜食;
食欲差而不想吃饭时不要强迫病人去吃;
为缓解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可取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煎水饮,可消食化滞,增进食欲,哺乳期女性及孕妇慎用;
生病期间病人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杜绝暴怒、大哭等不良情绪,以防肝气不舒而致气郁,这时最易转成慢性炎症;
生病期间,应保持少量多次饮水或各种蔬菜清汤,汤内可放微的量糖和盐;
拒绝一次喝饱的饮水方式。
丨病愈后的调理丨
很多时候,我们在呕吐、腹泻停止以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好了,然后就开始跟正常人一样吃喝了。但实际上很多慢性胃炎、慢性腹泻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病愈后一周,甚至两周内,我们在饮食、起居、心理、运动上都仍然需要做相应的调理,这样才不至于因为一次急性病而真正伤了身体的元气,从此步入慢性病的行列。
所以,在大病初愈之后的一周内你应该注意:
吐泻痊愈后3日内仍应以流质饮食为主,给未完全恢复的肠胃以更多的恢复时间;
痊愈3日后可根据个人的消化情况适当增加固体食物,但仍应以软而易消化的素食为主,如馒头、素包子、汤面、蒸鸡蛋羹等;
腹泻恢复期间,不建议食用含油脂丰富的豆类(豆浆、黄豆、黑豆、花生米等)食物及高蛋白的奶及其制品,这会增加肠胃负担,让肠胃恢复变得困难;
甜食、辛辣、酒类、咖啡、茶、生冷食物,仍需继续忌口;
痊愈后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但不主张剧烈运动,以散步为宜,这可促进胃肠的蠕动;
良好的心态及情绪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良情绪及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是肠胃病的大敌;
从流质饮食到正常饮食应是一个根据个人消化能力而逐渐过度的过程,而不能心急;
如舌苔仍然厚腻,仍可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0克煎水饮,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必要时可请中医诊脉调理。
丨你可能会问的丨
Q:为什么不能直接恢复正常饮食?
A:在急性肠胃病期间,肠胃黏膜是高度水肿状态,而在呕吐、腹泻症状得到缓解后,这种黏膜水肿状态并没有完全消失,所以仍需要注意饮食禁忌,给肠胃以恢复的时间。即中医认为的吐泻后,胃气虚弱,运化力弱,有待胃气慢慢恢复。
Q:为什么不能吃甜食?
A:中医认为“呕者忌甘”,甘性缓,能碍湿。而急性肠胃炎多属于中医湿阻脾胃、湿热蕴郁等跟湿有关的情况,吃甜食容易加重湿的症状,并减缓疾病恢复。
Q:为什么不能吃豆类及其它油脂丰富的食物?
A:因为油脂有通利大便、润肠通便的作用,对腹泻不利。
Q:为什么不能吃奶及奶制品?小宝宝怎么办?
A:中医认为,奶制品可养阴润燥,属滋补类食物。而肠胃病期间及恢复期,胃气较弱,运化功能较差,吃滋补类尤其养阴类食物可加重肠胃负担。哺乳期的宝宝,本就是靠吃奶为生的,是不必担心的。但应吃母乳,不提倡用动物乳制品,因为这种蛋白对宝宝的肠胃来说吸收是个负担。如混合喂养的宝宝,在宝宝肠胃病期间,建议在儿科医生指导下先吃母乳,暂停或减少配方奶。如一开始就吃配方奶的宝宝,在胃肠病期间,可遵循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以减轻胃肠负担。
Q: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
A:因为急性胃肠病期间,黏膜处在水肿状态,对水的吸收相对会有障碍,一次喝太多的水会增加肠胃负担,水不能被完全吸收会从大便排出,导致大便偏稀。
以上为急性胃肠病期间及恢复期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对你有用。这个时期的调养真的很重要,它决定了你将来是否会生老胃病、老肠炎。收藏并转给你关心的人吧~
来源:当归中医学堂
武建设博士新作:《一学就会经典药方》
当今讲得最通俗的中药方,重新诠释传统药方的现代应用,针对自身情况,“一人一方”,开启全新求医问药之道。
当当、京东、亚马逊均有售!
武建设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