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是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致死癌症,死亡率分别为3.5%和3.1%,我国每年新发CRC超过25万例,死亡14万例,新发和死亡占全世界同期CRC的20%。
CRC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早期、局部进展期、晚期CRC的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90%、70%、12%。有效的筛查、早诊早治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让我们一起对比下中、美、加拿大指南对于结直肠癌筛查的差异。
美国ACS指南一般人群筛查:粪便隐血试验(FOBT)、粪便组化检测(FIT)、粪便脱落DNA筛查(sDNA)。进展期损害的筛查:内镜、放射学筛查,如软乙状结肠镜、结肠镜、双对比钡剂灌肠、CT、虚拟结肠镜。所有推荐筛查都是可选择的,预防CRC是筛查的首要任务。1普通人群CRC筛查50岁起,一下五选一
每年1次高敏感度的FOBT或FIT,每3年1次sDNA筛查;
每5年1次软乙状结肠镜筛查;
每5年1次双对比钡剂灌肠;
每5年1次虚拟结肠镜;
每10年1次结肠镜;
2高危人群CRC筛查高危人群要进行更高强度的随访,包括结肠镜检和频繁、更早启动筛查。
高危人群:包括腺瘤性息肉史、CRC治愈性切除史、一级亲属CRC或结直肠腺癌家族史、持续炎症性肠病、已知或怀疑存在遗传性综合征,如Lynch综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加拿大CTFPHC指南加拿大预防保健工作组(CTFPHC)之前的指南(年)建议无症状的50岁起每1年或每2年1次的高敏感度的FOBT或FIT,每5年1次乙状结肠镜检查。
近期发布的新版筛查指南中,综合了年之后的指南、系统综述、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评估了不同筛查方法的优劣,推荐如下:
强烈推荐:60~74岁每2年行1次FOBT或FIT,或每10年行乙状结肠镜检。
轻度推荐:50~59岁每2年行1次FOBT或FIT,或每10年性乙状结肠镜检;75岁以上人群不必行结直肠癌筛查;不使用结肠镜作为筛查手段。
说明
RCTs分析显示60~74岁人群比50~59岁人群更能从筛查中获益;FIT与FOBT诊断特异性相似,但FIT敏感性更高。
由于大多数结直肠癌是从结肠息肉发展而来,这是用内镜切除息肉或早期结直肠癌灶以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理论基础。目前没有证据支持结肠镜检比乙状结肠镜更有效,因此暂不推荐使用结肠镜筛查。
中国CRC筛查共识我国人口众多,直接采用结肠镜检查进行人群普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肠镜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目前对50~75岁一般风险人群进行初筛,高危人群再行结肠镜精筛。
图.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示意图
结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初筛:FOBT、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监测,有条件可以行虚拟结肠镜检查、结肠胶囊内镜、乙状结肠经筛查(对近端CRC发病无效)。高危人群:FOBT阳性,既往有结直肠腺瘤或息肉或UC、克罗恩等癌前病变。Lynch综合征家族史:MLH1或MSH2基因突变,20~25岁每1~2年1次结肠镜,35岁以后1年1次;MSH6或PMS2基因突变,25~30岁每2~3年1次结肠镜,40~50岁后1~2年一次。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10~12岁起,1~2年1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发现腺瘤后每年1次直至结肠切除。肿瘤君以下哪些症状不是右半结肠癌的常见临床表现?
A.便秘B.大便性状改变
C.肠梗阻
D.恶液质
E.腹部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