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肠哀、肠屈。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位于人体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穴位置腹哀位于人体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
穴名解析腹哀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肠哀、肠屈。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腹哀。
2、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为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
3、腹鸣,即肠鸣也。人有哀泣,则气息顿促,且时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极时,常曰“柔肠百结”,或曰“令人肠断”,均是因哀及肠,肠动而腹振,皆哀气之所致也。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犹如腹部发由哀鸣的声音,因而名之。
功效与主治腹哀有理脾胃、通肠腑的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调肠。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
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穴位配伍配梁丘、足三里、中脘,治急性腹痛。
配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消化不良。
配气海治肠鸣。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