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电子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西医主要采用内科治疗,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但效果不很理想,且副作用较多。笔者应用电子灸治疗慢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临床随机选择病例,分成电子灸组和西药组。电子灸组60例,男28例,女32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1.2岁;病程6个月至18年不等。西药组30例,男14例,女16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龄37.4岁,病程4个月至16年不等。

1.2治疗方法

1.2.1电子灸组(N=60):

腧穴处方: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天枢(双)、上巨虚(双),采用电子灸仪器照射,每次选4-5穴,每日每穴各灸10分钟,每日1次,疗程间隔休息3天,12次为一个疗程,共治6个疗程。

1.2.2西药组(N=30):

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每次1克,每日4次,连续口服3个月。

2.结果

2.1各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两组疗效结果如表1所示;其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

2.2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

表2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经Ridit分析,疗效与各年龄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疗效与年龄无关。

2.3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C3、C4含量变化:见表3

表3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C3、C4含量变化(X±S)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P>0.05。

表3示,慢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gM含量显著地高于正常组,但IgG、IgA、C3、C4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经电子灸治疗后,慢性结肠炎患者过高的IgM含量显著下降。

2.4治疗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变化:见表4

表4治疗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变化(X±S)

注:与正常组比例△△P<0.01;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

表4示,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慢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治疗前较正常组显著增高,经电子灸治疗明显下降(P<0.05)。表明电子灸具有调节CIC功能。

3.讨论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慢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等因素有关,是由于肠道分泌、排泄和免疫调节紊乱,及营养代谢低下的一种虚损性疾病状态,肠道本身存在组织形态学变化,又有全身免疫功能低下,通过神经体液或免疫调节而引起胃肠道变化。其中免疫功能紊乱是慢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电子灸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动态深层辐射场促使分子的平均动能急速增加”

的机理,运用电子、计算机、光电等技术手段研制而成,能够达到并超过传统艾灸治疗效果,它通过温热、辐射等刺激以上相应穴位起到了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机体不良状态的作用。

根据中医学理论,慢性结肠炎初起多因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或寒冷刺激、劳累造成脾胃肠多脏器受损,使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形成脾胃虚弱、寒凝气滞等虚实夹杂之证。在临床上,选择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为主穴进行治疗。中脘乃上、中、下三焦之枢纽,腑之会穴,又为胃之募穴,配合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可调整胃肠功能,制泻止痛,消胀。《针灸真髓》认为:“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现代科学亦证实足三里可增强或调节胃肠道消化吸收,加快疲劳消除等。气海具有理气、益气之功,主治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据《难经》载,气海为“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具有调补下焦,培补元气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真气虚惫、下元不固的久泻久痢等病,此三穴为罗天益灸补脾胃之主方,三穴共用可奏温养脾胃、强壮补虚、升提中气,调和阴阳之效。天枢为大肠募穴,主疏调大肠、消食、活血,肠疝、赤白带、水利不上,食不下,水肿胀腹肠鸣,上气冲胸。应用电子灸作用于上述穴位,能很好地改善慢性结肠炎

临床症状,纠正肠道病变。

笔者选用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并采用电子灸在上述穴位上灸疗,对慢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过高的IgM及CIC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从而提示电子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由于紊乱的免疫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则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弱(少)或消除慢性结肠炎发病的内在因素,从而对器质性改变的肠道起到治疗作用。但电子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白殿疯用醋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zlfa/4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