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顽疾溃疡性结肠炎医案3则

小编导读

患上溃疡性结肠炎,就会经常受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困扰,许多患者还会有“一年比一年加重的感觉”。如果病程过长,病情严重,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何有效治疗这种“顽疾”?今天,小编就为您整理了三则溃疡性结肠炎诊治医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湿热恋滞肠络伤,又与脾虚有关联;

发作清化调气机,缓解化湿补与通。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中医的“久泻”“久痢”“肠风”“脏毒”等范畴。病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之分,一般在发作期以气滞、湿热、血瘀滞损肠络为主,缓解期疾病进入慢性病损,即可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特征,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则为余邪恋滞肠道、滞气伤络。也有不少患者病期界限不清。本病正虚与邪滞的动态变化贯穿于病程中,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要注重辨虚实、分寒热,邪在经在络,大便是滞是泻。疾病发作期以湿热蕴肠滞气伤络为主,也有寒湿为患,治疗宜清化湿热、养阴止血,或温化寒湿、温经止血。腹泻则固肠,便滞则通腑。缓解期病情复杂,多以正虚邪恋滞肠而不解,虚实常相兼,寒热多错杂。治疗则补脾肾以固本,化湿热以治标,补泻兼施,寒热并用。

1.肝旺脾虚,寒热错杂案

杜某,女,44岁,江苏省苏州市开发区私营业主。年8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痛、腹泻、黏液便8年余,加重3月。

现病史:患者于8年前间断出现腹泻,便中夹有黏液脓血便,便前腹痛。曾在苏州、医院诊治,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3月前又出现腹泻加重,日泻3~4次,便中带黏液,医院,用美沙拉嗪、波尼松片、中药灌肠等治疗,腹泻、黏液有所缓解而出院,出院后黏液便又出现,排便时小腹隐痛,便后稍解,纳食差,失眠多梦,通过上网寻医,前来就诊。1周前肠镜检查报告: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期。舌淡,苔白厚,脉沉有力。

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休息痢。

辨证:肝旺脾虚,寒热错杂。

治法:补脾泻肝,清肠止泻。

方药:①内服方:党参30g,白术15g,干姜12g,肉桂10g,黄连8g,地锦草15g,椿根皮15g,枳实15g,防风10g,白芍30g,补骨脂15g,肉豆蔻10g,乌梅30g,炙甘草6g。18剂。水煎,早晚服。每服6剂,停药2天。②灌肠方:椿根皮30g,苦参20g,炮姜20g,赤石脂30g,乌梅炭30g,白及15g,小茴香10g。10剂。煎药机煎,每剂分装,每包mL,保留灌肠,日1~2次。回原籍用药。

二诊(9月2日):腹痛消失,腹泻症状明显减轻,有1周大便成形,每日1~2次,偶尔有少量黏液,未见脓血便,口稍干。效不更方,上方去防风、地锦草;加麦冬10g,石斛12g。18剂。用法同前。嘱:若出现黏便,可用前灌肠方。

三诊(9月29日):大便日2次,大便成形,黏液便消失,腹部有凉感,夜间偶感口干,不思饮,睡眠良好。2天前肠镜检查报告:结肠未见异常。又诉:此前常感右手麻木,右臂远端麻木。颈椎X线检查报告正常。治法:温补脾肾,清化湿热,巩固疗效,兼祛风通络。方药:

熟附片10g(开水久煎),肉桂8g,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2g,黄连6g,枳实15g,乌梅20g,鸡血藤20g,羌活10g,蜈蚣2条。10剂。水煎,隔日服1剂。

10月5日,患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未出现,排便正常,手臂麻木消失。

2.气血凝滞,寒湿滞肠案

胡某,女,84岁,陕西某高校退休干部。年8月22日初诊。

主诉:腹痛、黏液便1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无诱因出现腹痛,为阵发性脐周隐痛,伴腹泻,每日2~3次黏液稀便,但无脓血,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治疗黏液便好转而出院。近1周因食生冷瓜果后脐周疼痛再次出现,大便每日3次,质稀伴黏液,小便频数,夜尿3~4次,时有遗尿,舌暗,苔黄腻,脉沉细弦。

西医诊断:①溃疡性结肠炎;②轻度尿失禁。

中医诊断:①腹痛;②休息痢;③遗尿。

辨证:气血凝滞,寒湿滞肠,兼肾气不固。

治法:行气柔肝,温化寒湿,兼固肾缩尿。

方药:生晒参10g,白芍30g,干姜12g,白术15g,黄连8g,木瓜15g,三棱10g,莪术10g,乌药15g,乌梅20g,肉豆蔻10g,覆盆子12g,桑螵蛸10g,炙甘草4g。7剂。水煎,早晚服。

二诊(9月3日):腹痛减轻,偶觉隐痛不适,大便成形、每日1次、黏液消失,偶有排便不畅感,夜尿减少,遗尿未出现,但有尿排不尽感,舌暗,苔白,脉沉细弦。证转气血凝滞,腑气不畅。调整方药:上方去木瓜、干姜、肉豆蔻、桑螵蛸;加枳实20g,路路通15g,滑石30g(包煎)。12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9月24日):服上药后腹痛、腹泻、黏液便消失,停药1周后又现腹痛,以脐周隐痛为主,无黏液便,大便稍稀、排之不畅,不思饮食,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辨证:气血凝滞,脾气虚弱,腑气不畅。治法:行气止痛,补脾导滞。方药:

生晒参10g,白术15g,麦冬10g,炮姜12g,枳实30g,乌药15g,小茴香5g,白芍30g,陈皮10g,防风6g,槟榔10g,焦三仙各10g,炙甘草6g。6剂。水煎,早晚服。

9月29日遇见患者,告知三诊后腹痛、腹泻、黏液便消失,大便正常,食欲增强。

3.脾肾阳虚,湿热伤络案

路某,男,42岁,陕西省渭南市某机关公务员。年9月7日初诊。

主诉:腹痛伴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来因劳累、饮食无规律,出现腹痛欲泻,便带脓血,曾在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现症见腹痛、黏液脓血便,每日3~4次,泻后痛减,伴口干思饮,身困乏力,精神欠佳,夜休可,小便量多。肠镜检查报告: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期;病理检查报告:乙状结肠形态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弦。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休息痢。

辨证:脾肾阳虚,湿热伤络。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化湿。

方药:①内服方:肉桂10g,炙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炮姜15g,黄连8g,黄柏12g,白及15g,侧柏炭30g,地锦草15g,白芍30g,枳实30g,甘草6g。12剂。水煎,早晚服。②灌肠方:椿根皮20g,炮姜15g,赤石脂30g,乌梅炭20g,儿茶10g,地锦草30g,白及20g。7剂。煎药机水煎,每剂分装2包,每包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

二诊(9月21日):腹痛减轻,偶觉隐痛不适,大便成形,排便顺畅,偶尔仍带黏液脓血,每日4~5次,饮食正常,舌淡,苔白,脉虚弦。调整方药:

炙黄芪30g,肉桂10g,乌药15g,炮姜12g,白术15g,炒黄芩8g,马齿苋30g,黄连8g,椿根皮20g,地榆炭30g,侧柏炭30g,白芍30g,乌梅炭30g,炙甘草6g。12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10月8日):腹痛减轻明显,腹泻消失,排便顺畅,偶带黏液,每日1~2次,饮食可,夜休可。调整方药:

肉桂10g,党参20g,白芍30g,炮姜15g,炒黄芩10g,白头翁20g,地锦草20g,炙甘草5g。7剂。水煎,早晚服。

四诊(10月15日):腹痛消失,大便正常,未见黏液及脓血,饮食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弦。上方去白头翁;加黄芪30g,椿根皮15g。6剂。水煎服,巩固疗效。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沈舒文疑难病症治验思辨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杨志宏,宇文亚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







































?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zlfa/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