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冬病夏治,三伏灸“?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内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三伏灸“就是在夏季的三伏天进行”艾灸“疗法;主要是通过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通过”艾灸“温热刺激,行气化瘀,排寒祛湿,补虚助阳,养元固本的功效,对各种已病与未病达到顺势而治,天人合一。预防保健的效果。
二、为什么要做”冬病夏治,三伏灸“?
冬季天寒地冻气温低,身体寒湿体温低两寒夹击,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如同隔山打牛,雨天晒衣服,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旺,加上“艾灸”的热力渗透,温热刺激,甜食地利和人和三阳想加,则藏在人体的经络和关节里面的寒湿气很容易被驱赶出来。
天时(气温高)
地利(艾灸热力)
人和(心火正旺)
三、“冬病夏治,三伏灸”适合什么症状?
呼吸系统病症: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过敏性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消化系统病症:与虚寒有关的慢性胃炎、胃痛、慢性肠炎、结肠炎、多种消化不良。
妇科类病症:妇科炎症、痛经、子宫肌瘤、宫寒、产后头疼、产后风寒症。
其他病症:风湿引起的肩颈酸痛、腰酸背疼、关节酸痛;虚寒引起的头晕头痛、易疲劳、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四、”冬病夏治,三伏灸“有什么效果?
局部刺激效果: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哦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经络调节效果: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预防保健的作用。
药物本身效果: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五、年“三伏灸”时间表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10日,共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
六、“艾灸”中医养生保健瑰宝
《黄帝内经》:药之不及,针之不到,须灸之;
《扁鹊心书》中云:扶阳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本草述钧元》:艾灸主“温下元,利阴滞,开结达气,逐寒祛湿,用灸治病,其热气内法,入脾肾肝三经,通筋入骨”;
《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络,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络,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古语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科技艾灸效果分享栏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传递正能量,我们在行动,让我们把爱传递给更多人!
如想了解公司最新动态及更多产品信息请登录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