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常见疾病(上)
一、食管癌
1.40~70岁男性好发。
2.主要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
3.分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1.受累段食管僵硬、狭窄、与正常区分界清楚,范围一般局限,粘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多见于浸润型。
2.管腔内充盈缺损,多见于增生型。
3.不规则龛影,见于溃疡型。
1.食管平滑肌瘤:来自一侧壁、边缘光滑锐利的局限性肿块,表面粘膜光整。
2.食道静脉曲张:管壁柔软且伸缩自如。
钡餐和胃镜检查,CT主要用于肿瘤分期。
二、食管静脉曲张
1.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
2.破裂可引起呕血或便血。
1.食管中下段粘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
2.食管张力降低,管腔扩张,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
▲粘膜皱襞呈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
▲CT示食管内壁不规则结节状突起,强化明显
管壁柔软且伸缩自如是与食管癌的重要鉴别点。
钡餐和CT增强检查。
附:食道癌与食道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20~50岁多见,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2.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
1.龛影:直接征象,于胃轮廓外,正位呈圆形或椭圆形,切线位呈乳头状、三角形或扁平形,边缘光滑整齐。多位于胃小弯侧、十二指肠球部。
2.龛影附近改变:
①粘膜水肿:“日晕征”、“项圈征”、“粘膜线”、“狭颈征”。
②粘膜皱襞集中。
③器官变形:形成“蜗牛胃”、“葫芦胃”等;十二指肠溃疡易造成球部变形呈山字形、花叶形。
④幽门梗阻。
3.间接征象:常有痉挛及张力、蠕动、分泌功能、动力的改变。
常见大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胃窦炎等并发症。少数胃溃疡可恶变、十二指肠溃疡不恶变。
▲钡餐可见“龛影”
首选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CT主要用于溃疡并发症。
四、胃癌
1.胃肠道最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40-60岁。以胃窦、小弯和贲门区常见。
2.分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3.上腹部疼痛,吐咖啡色血液或有柏油便。
1.X线表现:
①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多见于增生型。
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多由浸润型癌引起,也可见于增生型。
③龛影,见于溃疡型。龛影形状不规则,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周围绕以环堤,其中常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称“半月综合征”。
④粘膜皱襞破坏、消失或中断。
⑤癌瘤区蠕动消失。
2.CT和MRI表现:
可直接观察肿瘤大体形态、侵犯胃壁、周围浸润及有无远处转移。
增强后受侵胃壁明显强化:粘膜面病灶在增强后35~45秒明显强化;侵及肌层的病变,其高峰时间在50~60秒之后出现,较正常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长。
需与胃良性溃疡鉴别。
首选钡餐或胃镜检查。CT和MRI用于胃癌分期。
附:胃窦癌与胃窦炎的X线鉴别诊断
五、小肠肿瘤
1.良性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腺瘤和血管瘤等;恶性有间质瘤、腺癌、淋巴瘤、类癌等。
2.常见肿瘤:
①腺癌:起源于肠粘膜上皮细胞,好发于十二指肠及近端小肠;可有出血、梗阻、黄疸及腹部肿块。
②淋巴瘤:好发于末段回肠,侵犯肠管范围较长,以管壁增厚、僵硬为主,肠梗阻相对较轻;常伴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广泛肿大;可有腹痛、肿块、间断性黑便。
③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可见于胃(50~70%)、小肠(20~30%)、结直肠(10~20%),食道(0~6%);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
1.X线表现:
①小肠腺癌:肠管局限性环状狭窄、粘膜破坏,不规则充盈缺损及龛影形成;狭窄段肠管僵硬,钡剂通过受阻,近端肠腔不同程度扩张。
▲十二指肠腺癌
②小肠淋巴瘤:受累肠管僵硬、管腔狭窄、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呈“铅管状”改变;肠腔内多发不规则结节状或息肉状充盈缺损;肠壁破坏、肠管呈“动脉瘤样”扩张;向腔外生长形成肿块可见占位表现、推移肠管,肿块坏死可形成与肠腔相通的不规则腔隙。
③间质瘤:局部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肿块粘膜面溃疡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病变段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
2.CT与MRI表现:
对间质瘤很有价值,可直接显示与肠管紧密相连的类圆形实质性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
间质瘤肿块直径>6cm须考虑恶性;肝脏、周围淋巴结出现转移灶可明确诊断恶性。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及CT检查。
六、Crohn病
1.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病因不明,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回肠末段和右半结肠。
2.肠管单发或多发节段性肉芽肿病变,导致肠壁纤维化和肠腔狭窄。
3.多见于成人。
1.X线表现:
受累肠段狭窄,粘膜出现小息肉状或卵石样充盈缺损,轮廓呈锯齿状或尖刺状突起,蠕动消失,肠壁增厚,肠间距增宽,其近侧肠管扩张和蠕动增强。
2.CT表现:
①肠壁增厚可达1~2cm。急性期肠壁可出现分层、靶征、双晕征,增强时粘膜和浆膜强化。慢性期肠壁分层消失,增强扫描肠壁均匀强化。
②肠系膜肥厚,病变肠襻与正常肠襻分离,肠间距离加大。增强可见“梳样征”。
③可出现腹腔脓肿、蜂窝组织炎。
▲回肠末端管壁弥漫增厚,增强明显强化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及CT扫描检查。
七、溃疡性结肠炎
1.20-30岁多见,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2.最常见的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以溃疡为主,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
3.常见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血性腹泻和脓血便等,病程漫长,反复发作。
1.结肠壁充盈缺损,假息肉形成,边缘呈小锯齿状,皱襞呈铁轨样或雪花征;
2.结肠袋消失或变浅,结肠缩短僵直,如铅管样;
3.排钡异常;
4.直肠后间隙增大达2cm以上提示有严重炎症。
▲CT示乙状结肠管壁弥漫增厚,增强强化明显,管壁僵直如铅管样
主要与Crohn病鉴别。
首选X线检查。
下期继续分享消化道常见疾病(下),更多医学干货请持续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沈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