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高树中教授从事针灸治疗疑难病研究20年余,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疑难病症,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高老师从内外两方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简介如下。

1病属肠澼,谨查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症状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篇》:“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日: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等,提出了“肠澼”的概念及其诊治规律、发病机理;《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其中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证候;《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故又将本病包括在下利中,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此突出了本病发作与休止交替出现的特点,后世称之为“休息痢”;“休息痢”作为病名提出首见于隋朝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备急千金要方》中称之“滞下”,是指排便有脓血黏液、涩滞难下之意。概言之,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肠澼”、“痢疾”、“泄泻”范畴。根据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性的发病规律,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病势转变及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证候学特点,与中医的“肠澼”更为接近。本病病位在大肠,病本在脾、肾,与脾、肾、肝三脏密切相关。以脾气阴两虚、肾阳不足为本,以肝郁、湿热、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高老师除根据上述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外,注意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如“半从疮治,半从痢治”。现代医学检验所得的肠间局部红肿热痛、结肠黏膜坏死脱落及其形成的缺损等类似于疮疡与痢疾的临床表现,所以联合运用疮疡的“消”、“托”、“补”三法和痢疾的“通因通用”、“痢无止法”等,充分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症状较急时可采用疮疡的“消”法及痢疾的“通”法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运用“托”法以托里透脓;在症状较缓时采用“补”法,健脾补肾,气血双补,达到扶助正气的目的。

2内外合治

2.1隔药灸脐

高老师主要运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收到显著效果。脐,即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所有的穴位中,神阙穴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准确的腧穴。脐的解剖结构表明,药物易经脐进入体内,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入血。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连,故渗透性强。另外,脐为人体阴阳之总枢,药物进脐后可被升降转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可见,脐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总枢,故《理瀹骈文》曰:“(填肚脐)炒熨、煎抹与缚之法,可以升降变化,分清浊而理阴阳”。《扁鹊心书》中“窦材灸法”提到:“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指出灸脐法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便血等症状。隔药灸脐法又称“熏脐法”、“蒸脐法”,它是用面圈围住肚脐,将药物粉末填在肚脐中,上放艾炷,通过燃烧着的艾炷热力将药物作用向脐下渗透,从而起到治疗作用。高老师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用温经散寒和涩肠止泻的药物配制成结肠炎灸脐方(艾叶、元胡、五倍子等适量,研末),用中艾炷对患者进行隔药灸脐,一次灸10壮(约2小时),每周2次-3次。高老师曾著《中医脐疗大全》,临床上运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例,效果皆佳。需要注意的是,艾灸的时间不得小于2小时,用中艾炷缓缓烧灼,取其“少火生气”之义,将热力缓缓渗透至穴下,否则效果不理想。面圈围脐是隔药灸脐法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随着艾炷的燃烧,热量使面圈底部与皮肤紧密相黏,有助于减少热量和药物作用的散失,使热量只向脐下传导,药力直达病所。

2.2保留灌肠

在溃疡性结肠炎症状较重时,泄泻、便血症状明显,需要采用针对这些症状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亦符合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高老师采用庆大霉素注射液2支(8万U/支)、地塞米松注射液2支(5mg/支)、锡类散2支(1/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支(40mg/支)、桂林西瓜霜喷剂1支(2g/支)、生大黄粉1g、生理盐水60mL,上药混匀,保留灌肠,1d/次。西药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普鲁卡因消炎止痛,以达治疗目的。按中医理论“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排脓血便。中药锡类散、桂林西瓜霜、大黄粉可消肠中瘾瘕积聚,止血消痈。保留灌肠疗法充分体现疮疡“消”、“托”两法的优势,以达托毒消痈排脓之效。

2.3针刺及内服中药

在隔药灸脐、灌肠的基础上辅以针刺及内服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针刺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公孙。足三里、公孙采用补法,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上穴(中脘穴除外)双取,留针30min,隔日1次。处方分析:中脘、天枢分别为胃和大肠的募穴,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同为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三者相配共奏疏调胃肠气机之效;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的下合穴,二穴共同调理肠腑功能:三阴交、公孙同为脾经的穴位,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除调理脾经经气外,亦可调理肝经和肾经气血。有些患者不能坚持针灸治疗,需要配合内服中药,以增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药举例:四逆散合黄土汤加减。整方如下:柴胡10克,枳壳l0克,炒白芍15克,炒白术15克,生山药30克,薤白30克,海螵蛸30g,茜草根15克,元胡10克,白芷10克,五倍子3克(冲),桔梗6克,炙甘草6克,伏龙肝克(先煎,取上清液),水煎服,l天l剂。分析:《伤寒论》中四逆散方有“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明确提出了泄泻、里急后重者用四逆散加薤白治疗效佳。现代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亦善于用四逆散加薤白治疗肝郁脾虚所致的左下腹痛。黄土汤为治疗阳虚便血的代表方。炒白术主补脾阳,生山药主补脾阴,两者相配共奏固护脾胃之功;伏龙肝归脾胃经,有很好的温脾止血止泻之效。《素问·腹中论》有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的记载:“以四乌贼骨、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可治疗妇女血虚经闭之证,亦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之腹泻、便血症状。山医院张殿民教授亦善用乌贼骨(海螵蛸)和芦茹(茜草)合用以止血止泻,疗效确切。元胡活血行气止痛,五倍子涩肠止泻。桔梗配白芷以行气排脓止痛,配枳壳一升一降,以利于气机的升降。此方主要针对肝郁脾虚的患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在临床上肝郁脾虚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例较多见,故此方应用最多,兼有他症当需随证加减,其他证型需辨证选方。

3讨论

高树中教授主要运用隔药灸脐,配合应用保留灌肠及针刺、内服中药几种方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内外合治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隔药灸脐法起到很重要的治疗作用,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无药物的副作用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总之,内外合治的思路在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其他疾病中发挥其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为高树中教授临床经验,摘自《中医外治杂志》年第16卷第1期,作者为于岩瀑(指导老师:高树中教授)。尊重知识,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白癜风能根治么
?白癜风能治好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yzyy/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