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乃中医望、问、闻、切“四诊”之一。传统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脉诊所诊部位乃寸口脉,触诊所诊部位主要是肌肤、四肢、胸腹、肛周。对直肠腔内的触诊,中医古今文献均无记载。笔者在长期临床中体会到,直肠指诊所得资料可以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直肠指诊可作为中医切诊法的补充用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为有别于西医单纯诊查病变的直肠指诊法,笔者称将用于指导辨证的直肠指诊叫做“直肠切诊”。现就笔者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对直肠切诊的正常象(表现)及病理象(表现)进行初步探讨。
一、直肠切诊的正常象
直肠切诊时,正常人的肠腔温度适中,直肠肠壁柔软光滑,不干不湿,肠壁厚薄均匀;手指在肠腔内活动自如,无粘滞及受压感;肠腔通畅,无狭窄,肠腔内无明显粪便残留;检查时,患者稍有作胀感或便意等不适但能忍受。退出指套时,指套不带粘液和血迹等,且无明显臭味。
直肠切诊象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如高大者肠腔宽长,矮小者肠窄短;肥人肠腔窄,瘦人肠腔宽。
二、直肠切诊的病理象
1、热象
热象指感觉到直肠腔内的温度高于常人。这时的温度高,大多为感觉,而非肛表测得的温度升高,或有轻度肛表温度上升但体温不升。但部分患者(如发热等),直肠指诊为热象时,其肛表温度可以高于正常人。
热象主热证,有实热和虚热之不同。辨别实热、虚热需结合四诊。热象常见于发热、肛周脓肿、便秘、直肠炎等病。大热见于热毒炽盛或里热积滞,微热为阴虚内热和湿热。
2、凉象
凉象指感觉到直肠腔内的温度低于常人。多数情况下为检查者感觉到的凉感,有时亦可为肛表测得的温度下降。在临床上可见到肛温下降的例证是,有些患者诉塞进直肠腔内的栓剂在长时间后被完整排出。
凉象主虚寒证。常见于虚寒性体质患者,如阳虚便秘或虚寒性腹痛时。
3、湿滑象
湿滑象指直肠腔内过于潮润,腔壁湿滑。
湿滑象主湿、主虚、主寒。主要见于寒湿内盛、脾虚湿盛者。常见于炎症性肠病、肛窦炎、直肠粘膜下脓肿、腹泻等病变,多与直肠腔内有较多粘液、脓液、渗出液等分泌物有关。直肠腔内使用了栓剂、油剂或灌肠剂后,亦可表现为湿滑象,需要注意鉴别。
4、燥象
燥象指直肠腔壁干燥少津。
燥象主热、主燥、主阴血不足、津液耗伤。主见于实热内结、血虚肠燥、燥热内结、阴血不足或津液不足患者。多见于大便干结难解,炎症性肠病等时。
燥象可与热象、涩象相兼,而为燥热象、燥涩象。燥热象主燥热,多见于热结便秘,燥涩象主阴血、津液不足,多见于虚人便秘。
5、涩象
涩象指直肠腔壁粘滞,进退或转动手指时阻力较大,甚至手指如裹(裹指感)。
涩象主燥,主湿滞。多见于热结肠燥或脾虚湿热内蘊的便秘患者,可能与直肠壁过于干燥或肠腔内分泌物过于粘滞有关,临床常见患者大便干结难解或粪便胶粘,排出不爽。常见于便秘和炎症性肠病患者。
涩象可与燥象、湿象相兼。燥涩象主阴血、津液不足性便秘。湿涩象主湿滞、脾虚湿热。
6、硬象
硬象指直肠壁较硬而失于柔软。
硬象见于湿热积滞、瘀热互结、热毒郁结、痰浊结聚证。常见于炎症性肠病、肛管直肠炎、肿瘤、粘膜下脓肿、血吸虫病性直肠炎、放射性肠炎、直肠术后不久等病症。
硬象多与厚象同见,而成硬厚象。硬厚象主痰浊、瘀血、湿浊、湿热、虫积、癌瘤。
7、厚象
厚象指直肠壁部分或全部增厚。
厚象主湿热、热毒、虫疳、癌瘤。多见于湿浊积滞、瘀血凝聚、热毒积滞之证。多见于直肠炎性病变特别是克罗恩氏病、血吸虫直肠病、粘膜下瘘、粘膜下脓肿、直肠肿瘤等病。
厚象多与硬象合见。硬厚象扪不到明显的包块,有别于包块象。
8、包块象
包块象指直肠壁内可扪及包块。
包块象主痰、瘀、积聚、热毒。见于痰瘀互结、痰浊积聚或热毒、湿热积滞之证。常见于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直肠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直肠间质瘤、粘膜下脓肿、前列腺肥大等病症。包块软者多为痰湿或痰浊,包块硬者多为痰瘀互结;质软光滑、均质、根脚收束,边界清者者多为实证和良性病变,预后较好;质硬不平、根脚散漫,边界不清者多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和恶性病,预后较差。
9、宽象
宽象指直肠腔过于宽大空虚。
宽象多主正常,亦主阴血及津液不足。在正常人多见于形体高大者或瘦人。临床亦见于阴血及津液不足时,常见于习惯性便秘、血虚便秘等病。
10、窄象
窄象指直肠腔窄小,甚至手指难以插进。
窄象主瘀滞、主痰浊、癌瘤、外伤。常见于瘀热互结或痰浊积滞或手术、外伤所致者。多见于直肠克罗恩氏病、直肠癌瘤、医源性肛管直肠狭窄、直肠结核、先天性直肠狭窄、便秘等病。
11、松弛象
松弛象指直肠壁松弛、叠积、移动性大。直肠粘膜虽松弛,但患者并感觉不到手指受挤压,所以有别于挤压象。
松驰象主气虚、阳虚、气血不足。多见于气虚、阳虚、气血不足所致的直肠脱垂、直肠粘膜内脱垂、老年性肛管直肠松弛、肛门失禁患者。
12、挤压象
挤压象指插入直肠腔中的手指受到周围的明显挤压。
挤压象主虚,亦主湿。多见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证,尤其是中气下陷证。亦见于脾虚湿热、湿热下迫、脾虚湿盛、气虚气滞证。常见于便秘(出口梗阻性便秘)、炎症性肠病、直肠脱垂或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有挤压象时患者常有排便困难和排便不畅、肛门坠胀等症状。
13、前突象
前突象指女性直肠前壁松弛,移动度大,稍用力即向前凹陷呈囊袋状突出。
前突象主正常,亦主虚。前突象常可于正常女性尤其是经产妇中见到。在便秘患者,多为气虚、气血不足或肾虚。多见于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通常直肠前突见于女性便秘患者时,如需手指伸入阴道内向后抵压帮助排便方有临床意义。
14、敏感象
敏感象指患者对指诊检查感觉敏感,非常不适,难以忍受。尤其当直肠内手指作触摸动作时患者反应更为激烈,难以忍受,作出抵抗反应(如不由自主向后退缩)等。
敏感象多主实,主风、主痛、主热。主见于风热下迫、气滞血瘀、热毒炽盛证。常见于炎症性肠病、肛管直肠炎、肛窦炎、放射性肠炎、急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等病症。
15、迟钝象
迟钝象指患者对指诊检查感觉迟钝,或直肠腔内有大量粪便积存患者却无便意。
迟钝象多主虚。主见于与阳虚、肠燥、血虚、气虚证。常见于阳虚便结、血虚便结、肝郁脾虚、脾虚气滞所致的直肠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
16、疼痛象
疼痛象指诊时患者感觉肛门疼痛不适,甚至拒绝进指检查。
疼痛象主热、主瘀滞。常见于燥热内结、风热下迫、热毒炽盛、气血瘀滞证。多见于肛裂、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炎、肛窦炎、放射性肠炎、血栓性外痔、子宫肌瘤等病症。
疼痛象多与敏感象常同见。
17、残便象
残便象指直肠腔内残存粪便较多,甚至整个直肠腔均为粪便堵塞。残便以干硬粪便为多,亦有软、溏便者。
残便象主虚、热结、湿滞。多见于阳虚里结、阴虚肠燥、血虚肠燥、燥热内结、脾虚湿滞证。常见于各类便秘病症。通常,少量小颗粒硬便残留多为阴虚肠燥;大量干硬粪块留存多为燥热积滞或血虚肠燥;大便软便或先干后软便留多为阳虚便结;如有溏便残留多为脾虚或气虚;溏便粘腻则为湿热之象或脾虚夹有湿热。
以上也是作者运用直肠指诊指导辨证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总结,有待进一步完善。
笔者体会到:直肠切诊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辨证,尤其是症状少、症状及四诊资料不典型时,直肠切诊往往成为辨证的关键依据。直肠切诊法简便易行,不需设备,具有较好的推广使用价值。另外,直肠切诊必要时还要结合望、闻诊,如直肠切诊结束退出手指时,如指套上带血鲜红多为风热或湿热;带血紫红或酱红多为瘀滞或癌瘤。指套所带臭味秽浊,多为湿热;气味不臭带腥,多为虚寒。
虽然直肠指诊一直在临床使用,但绝大部分医生都没有认识到其对辨证的指导意义,都是应用于辨病而没有应用于辨证中。所以对于直肠切诊,目前除了笔者的文章有相关内容外,尚无相关文献报道。希望更多的人对此予以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