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要
后
悔
﹂
﹁
有
很
多
遗
憾
已
经
在
那
儿
了
。
它
就
在
那
儿
,
明
天
,
-
01
-
那一年,湖南迎来07教改后的第一届高考生,人数突破了40万;
那一年,人生中最有仪式感的离别与成长,让我体会喜怒哀乐的错杂起伏;
那一年,文科一本线分,我考了分,最终去往北航求学;
那一年,何其幸运我认识了现在一起写桃临的同窗,度过了大学与研究生的时光,到现在已是天……
是啊,离我高考早已过去了7年,那前后的很多细节都已经变得模糊,现在记得的,也就这些了:
输入
如果要说青春
那一定是场篮球赛
虽然我对于撒丫子满操场跑没有什么执念,但也十分享受坐在草坪上看漫画的偷闲时光,无奈的是高三班的体育老师总是离奇地频繁“被生病”,难以置信的是,学校竟然组织了年级篮球比赛(还是男生打三节,女生打一节的辣种)。
我们班一共60几人,男生却只有10来人,除开那些实在不忍卒读的,划拉来划拉去,能上场的也就7、8个男生,就算是文科班,会打篮球的女生其实也不多,就连我这种拍着篮球就没有办法走路的选手都被选上了,我们班整体的贫困情况也就无需赘言了。
更何况,我们一个年级有22个班,文科班只有6个,理科班出战的男生还要“班内选拔”,而且每个班的理科女生基本有辣种特别会打篮球的小姐姐,所以理科班天天叫嚣着年级篮球赛基本上就是理科篮球赛,我们(尤其是莫名混进队伍里的我)基本上就做好了打个酱油然后回归正轨继续学习的准备。
没有想到,小组赛半决赛决赛,我们竟然拿到了年级第一!
印象中,那个男生除了能写得一手好字,基本上再没有一些亮眼的地方,但是在篮球场上的他简直是我见过最帅的男生,哪怕到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谁打篮球打得最好,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他,当时就是典型的“迷妹”一枚,简直惊为天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根本不敢相信高中生的篮球能打得那样“行云流水”,就好像没有他过不去的人,投不进的球,而当他投进一个球后对着啦啦队露牙大笑的时候我们都能扯着嗓子往哑了的程度上喊,当他一脸沉着冷静指挥队友时,就像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将军一样,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印象中,一直“宫斗”不断、不算特别团结的班级,在那一段时间仿佛一瞬间就完整了“集体”的定义,只要是我们班有比赛,不管是谁在干嘛,都一定会赶到操场从开头看到结尾,我们班四十几个妹子,基本上都是揣着金嗓子喉宝,眼含两泡热泪,哑着嗓子还在拼命喊加油,记得当时给我们做裁判的老师说,都不敢来我们班那半场,加油的声音实在太大了,哈哈。
印象中,一直很严肃很不喜欢我们搞活动的班主任,篮球赛期间一直跟着我们呐喊,上课时都好像温柔很多,我们班拿第一的那天下午,班主任递给我好几百,特地给我批假条,让我带着几位班委出去给大家买蛋糕,买好吃的。
那天我们没有上晚自习,黑板上画着所有参赛队员的Q版漫画,课桌椅子被我们搬开,班主任一直提醒我们笑闹的声音小点但又一直陪着我们乐呵,我们开始还能老老实实吃蛋糕,到后面基本上就变成了蛋糕发艺大赛,食物基本上吃一半扔一半,砸中谁是谁,最后大家嘻嘻哈哈,勾肩搭背地回寝室,准备洗澡洗头。
所以我想,我的青春,或许就是这场篮球赛。
原来我不是strong
只是虚胖
输12
高三的时候,大概是因为用脑比较多吧,我的胃口突然以几何指数般增长,身材也基本上完全走横,大概是的身高,体重已经突破了,而且常年在教室里不见天日,基本上就是一个行走的“白色大圆子”,不过自己当时也没多在意,在爹妈刻意地渲染“越来越健康”的错觉下,我也觉得自己高三了还没瘦真不得了,经常和室友们在食堂打完饭后带回宿舍,伴着大家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各种酱吃得稀里哗啦,还经常打电话让送外卖,熄灯后悄咪咪地抹黑啃鸭脖吃酸辣粉,然后辣得满寝室乱转悠,恨不得抱着水龙头喝自来水。
结果好像是一模结束还是之前的两天,我突然就吃不进任何东西,其他一切正常,没有头疼脑热,没有哪里不舒服,心情也很正常,然后理智上也知道自己要吃饭了,买好早饭买好午饭,然后我就看着,一点想吃的欲望都没有,刚开始我以为我是不饿,结果像这样的情况过了两天,还是买完饭,然后看着,还不饿,我就知道我出问题了,迅速联系了爸妈,然后医院进行治疗,好像是急性肠炎还是胃炎还是什么的,总之上下折腾了一圈。
自打那以后,我再也不说自己strong,只是虚胖。
输入
突然的压力
与
突然的空白
整个高三一年,我觉得我自己还是比较会排解压力的,我会定时买一本漫画周刊,沐浴斋戒洗手焚香(并没有)后认认真真地看完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包括腰封、边栏、广告位,然后认认真真地填完《读者反馈表》,填完后也不寄出去,就是一张张攒着,这是我在一个全封闭军事化高压力的高三阶段最有效的排遣压力的方式,还有一个,就是攒用空的笔芯,整个高三一年,我用完了黑色、蓝色、红色的笔芯将近根,除此之外,就是无尽的学习:
也有窝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边哭边咬牙给自己补习赶进度到凌晨3、4点的夜晚,也有站着也能睡着的下午第一节课,也有给同桌讲题目押考题传小抄的雄伟时光,也有和前后左右搞串联上课传小纸条然后被班主任抓住在教室后面罚站3天的日子。
我有一个记录了我从高三上学期开始每一次正式考试的分数与年级排名的本子,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从班级的10~20位,慢慢地变成了第一名,拿第一时的心情我其实已经记不太清了,当时生活早就已经没有了重心,因为%都是高考,每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知识点,我的人生中从未有如此认真的时刻。
然后我就忘记了我的心理还没有跟上这种节奏,很悲催地,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第一次体会到了失眠的滋味,而且一旦陷入这种怪圈,越想睡着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想得越多,最后我实在没有办法了,给爸妈打了电话,哭着说我睡不着,但很奇怪的是,我哭着哭着也就睡着了,第一天浑浑噩噩地考完后我就在学校看到了爸妈,就那一瞬间我的生活仿佛就回到正轨,越考越勇,最后一科英语考完我自信得仿佛能再战年,事实证明,我考了分。
但那之后?记忆仿佛就变成一片空白,这样说好像不是特别准确,高考完后的我仿佛一直漂浮在半空中,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看着一切。
看着我们互相传递着同学录,看着我向英语老师吹牛逼说自己考得有多好,看着一向吝啬的学校给每个人发了两瓶啤酒,给我们做最后一次国旗下的讲话,看着我和爸妈搬离寝室甚至都没有和同学正式的告别,看着我们从学校出来后直接开上高速开始神奇地环湖南游,看着我们在报志愿时又聚在一起,拿着或喜或悲的分数,去往不同的城市,过上千差万别的人生。
然后这种失重感一直维持到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当时我脑中只有一个隐隐约约地概念,啊,我终于要去我心心念念的北京了。
而我
不如远去
输12
大学第一年的寒假,我们班组织过一场聚会,大家一起回到校园,去找我们教过我们的老师,但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共同的话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少,我们已经不在一个共同的圈子了。那之后,大家的联系好像慢慢就淡了。
仿佛很突然,其实都是必然。
那之后,我不仅一次回想起高中的点点滴滴,如果那时候学空间几何时我能再认真一点,是不是就不会让语文分数比数学高?如果那时候我没有失眠,是不是就像我给自己的期望那样,考到分?如果那时候我多和那个经常默默擦黑板的女生多聊几句,她是不是就不会在高三下学期退学?如果那个时候我再多想一些,是不是就不会心直口快伤害一些人?如果那个时候我再勇敢一点,是不是就能告诉很多人我们要一直保持联系?虽然我从不后悔,但总是遗憾万分,遗憾到,若非必要,我都不愿意提及这一段时光,尽管我知道她就在那里,永远鲜明。
高考之于我,就是一场盛大而正式的告别,替不知如何表达的我说出了所有的遗憾与不舍,所有的想念与牵挂,也替懦弱的我为这段少年意气风发画上了我能想到最完美的句号。
而我,不如远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