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为咱们平衡之道的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同证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情况。   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8.33%,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1.67%(P<0.05);胃肠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以及寒热错杂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00%、94.74%、93.33%及78.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腹泻、脓便血以及腹痛)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半夏泻心汤;驻车丸;香砂六君子汤;四神汤;香连丸;四君子汤;痛泻要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疑难病症,大多数均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与影响[1]。因此,应该注重对UC的临床治疗,常规治疗UC的方法为采用西药美沙拉嗪进行治疗[2],但是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西药治疗UC的的临床效果较差[3]。中医辨证治疗UC的效果较为理想。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UC6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年7月—年7月入住本院的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24~78(55.08±12.11)岁;病程6个月~6(3.02±1.17)a;临床分型:初发型45例,复发型75例;病情分级:轻度49例,中度71例;病理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2例、48例、5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胃肠湿热型12例、脾胃虚弱型19例、肝郁气滞型15例及寒热错杂型14例。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湿热内蕴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主要症状为: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以及腹痛。次症:肛门灼热、溲赤、舌红苔黄腻等[4]。1.3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UC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中医湿热内蕴证;②临床类型:初发或者复发型;③病情分度:轻度或者中度;④活动期;⑤性别没有任何限制;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本人知情同意[5]。1.4病例排除标准   ①UC病变类型属于急性暴发型以及慢性持续型;②病情程度为重度患者;③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病、缺血性肠病以及放射性肠炎患者等;④并发严重的疾病,如肠梗阻、大出血以及穿孔等疾病;⑤结直肠癌患者;⑥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⑦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有过敏体质的患者;⑧精神病患者;⑨并发肝、肾以及心肺等严重原发病变者。1.5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号,规格为每片0.25g),活动期每次给4片,日4次,口服。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维持治疗1周之后改为每次2片,日3次,口服。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不同中医分型进行治疗。①寒热错杂型:症状多见于腹部隐痛不适,不思饮食,口干不欲饮,遇寒大便塘稀、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濡。治疗方面给予半夏泻心汤以及驻车丸加减。药物组成:葛根30g,黄芩15g,黄连9g,茯苓15g,车前子(包煎)30g,白头翁15g,薏苡仁30g,赤小豆30g,金银花15g,甘草6g。②脾胃虚弱型:症状多见于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嗜热饮,饿不欲食,食入则感觉腹胀,厌油腻,脉沉细。治疗方面应秉持“健脾益气、温化湿寒”等原则,给予香砂六君子汤与四神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补骨脂15g,吴茱萸15g,肉豆蔻12g,五味子12g,炮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6g。③胃肠湿热型:主要症状多见于胃脘痞闷不适,口苦口臭,患者在大便时出现黏液或者附带有血迹,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脉弦滑数。采用香连丸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炒山药30g,炒白扁豆30g,陈皮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④肝郁气滞型:主要症状多见于脘腹窜痛,痛无定处,饱胀不适,情绪易激动,嗳腐吞酸,大便难解,便后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采用四君子汤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5g,枳实12g,炒白芍15g,炒白术15g,陈皮9g,防风9g。上述四种类型患者每日口服一剂,取mL的汤药,2次服完,注意在服药期间禁烟酒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1.6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不良学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共识意见》,完全缓解:行结肠镜复查黏膜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且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结肠镜检查黏膜出现假息肉以及轻度炎性症状,且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病情有加重趋势,主要症状未见明显变化[7]。   有效率=(完全缓解+有效)/n×%1.7主要症状评分方法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腹泻:正常(0分),无任何腹泻出现;轻度(3分),腹泻次数每天在4次以内;中度(6分):腹泻次数4~6次·d-1;重度(9分):腹泻次数每日在6次以上。②脓血便:正常(0分):未出现脓血便;轻度(3分):出现少量脓血便;中度(6分):脓血便为主;重度(9分):全部脓血便或者便新鲜血。③腹痛:正常(0分):未见任何腹痛症状;轻度(3分):轻度腹痛或者隐痛;中度(6分):腹痛或者胀痛,每日发作2~3次;重度(9分):腹部出现剧痛,反复发作[6]。1.8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1.9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2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3讨论   UC的中医治疗从寒热虚实辨证治疗出发,主要将该病分为如下四种中医证型[8],即:胃肠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以及寒热错杂型四种类型。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UC均属于“痢疾”“泄泻”以及“胃痛”等范畴。中医理论显示:胃与大肠共脏腑,一主受纳,一主传化,二者之间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受纳的“职责”。若二者有一方出现功能上的损伤,势必会引起二腑均出现病证。从经络的循行走向来看,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阳明胃经静脉直接相连,一经出现病证,非常容易对另外一经产生影响,此种情况常常会出现二经共病。由此可以得知,胃肠疾病需要进行同时的治疗,否则用药偏离准绳,其临床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由前所述可以得知,UC的四大中医证型包括:胃肠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以及寒热错杂型。按照胃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肠弱等发病机理,治疗主要以“调和气血、健脾畅肠”为原则。针对各种类型的病证,应给以健脾除湿、疏肝理气、寒热并治以及温中健脾等治疗。且适当地采用活血化瘀、理气解毒,以达到调和胃肠以及恢复受纳水平之目的。以上4型中,寒热错杂型的疗效最差,可能是病证不一,相反的证用药难掌握,药力无法集中所致,所以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要坚持病与证的结合,药性和病证统一,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1]姚宏凤,沈洪.Th17/Treg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J].河南中医,,33(7):-.[2]王红,李鹏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4(4):52-53.[3]詹永忠,林焕雄.地塞米松联合柳氮磺吡啶灌肠治疗30例溃疡性结肠炎[J].广东医学,,31(15):-.[4]Eastaff-LeungN,MabarrackN,BarbourA,etal.Foxp3+regula-toryTcells,Th17effectorcells,andcytokineenvironment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JClinImmunol,,30(1):80-89.[5]刘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9,41(9):41.[6]RovedattiL,KudoT,BiancheriP,etal.Differentialregulationofinterleukin17andinterferongammaproductioni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J].Cut,9,58(12):-.[7]晁康,张盛洪,陈旻湖,等.CD4+T细胞与炎症性肠病[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11):-.[8]梁池姜,唐娅,曾小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保留灌肠法改进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16(15):76-77.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yxwh/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