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显示,预测全球新增癌症人数共计1,万人。其中,中国以23.7%的占比,成为全球癌症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
众所周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体大多数疾病都是饮食不注意所导致的,癌症也不例外,中国癌症高发,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如今癌症越来越多?
1、化学致癌因素
化学物质致癌潜伏期的相对较长,对人类危害极大,它广泛存在于食物、生产作业环境、农药、医疗药品之中。
人们所熟知的黄霉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许多粮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认的致癌作用,有明显的致癌力,已被证实可导致肝癌的发生。
腌制过的鱼、肉、鸡和熏烤或烧焦后的食物中致癌物的种类和含量剧增,以及受到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如3,4苯并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致癌物污染的空气,均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严重的会诱发并导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肠癌、阴囊癌、皮肤癌等。
2、物理致癌因素
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灼热、机械性刺激、创伤、紫外钱、放射线等。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受辐射危害可以来自环境污染,也可以来自医源性。
比如多次反复接受X射线照射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使受检人群患肿瘤机率增加,若用放射疗法治疗某些疾病,也可诱发某些肿瘤。
有资料报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疗红细胞增多症后,相当数量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出现白血病。肺结核患者反复的胸透检查,可诱发乳腺癌。
3、生物致癌因素
目前,对这类因素研究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学研究已证明,有30多种动物的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来发现人类的某些肿瘤与病毒的关系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宫颈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发现有相应病毒的抗体。
医生提醒:50岁后,这4种饮食尽量少碰
1、发霉食物
发霉食物是指由于霉菌生长而变质的食物,一般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霉菌,由于霉菌在环境中无所不在,所以一旦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就会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霉变。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所代谢的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在花生、玉米、坚果类食物中,黄曲霉的毒素能够严重损害人体各内脏器官,过量摄入与服用剧毒砒霜无区别。而黄曲霉毒素及时在高温环境中也很难使其事情活性,所以对于霉变食物及时再进行加热处理,也并不能有效去除。
2、腌制咸鱼
咸鱼与新鲜的鱼肉相比较,除了口味不同外,在咸鱼的表面其实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霉菌,毕竟很多人会把鱼经过腌制,放在风中进行风干,这样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种污染物,造成霉变。
因为食用咸鱼不当,造成癌变,是中国南方常见的情况,鼻咽癌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与北方相比较,南方很多沿海城市,因为过多的食用咸鱼,会造成鼻咽癌的发生。
另外,食用咸鱼时,还会造成鱼肉中的亚硝胺在身体中经过酶的作用,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会造成细胞突变,形成胃癌、肝癌等。
3、隔夜饭菜
空气中的有害细菌会在2个小时内附着在剩菜上开始繁殖,大家都知道蛋白质和脂肪在细菌的作用下,大部分都会产生有害物质,如硫化氢、胺、酚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害。
炒熟后的菜里有油、盐,隔了一夜,菜里的维生素都已经氧化,使得亚硝酸含量大幅度增高,进入胃后变成亚硝酸盐,硝酸盐虽然不是直接致癌的物质,但却是健康的一大隐患。
亚硝酸盐进入胃之后,在具备特定条件后会生成一种称为NC(N—亚硝基化合物)的物质,它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天气热的时候,隔夜的饭菜受到细菌污染,会大量繁殖,很容易引发胃肠炎,食物中毒。
4、槟榔
嚼槟榔容易造成黏膜下纤维性变。黏膜下纤维性变属于一种癌前病损,可能导致癌变,所以尽量不要嚼槟榔。
因为槟榔主要生长在南方热带地区,所以有很多南方人有嚼槟榔的习惯,嚼槟榔与抽烟相似,也容易上瘾。嚼槟榔容易造成黏膜下纤维性变,即黏膜下组织发生纤维化,局部发硬、粗糙。
严重时黏膜组织会形成纤维条索,导致黏膜僵硬、没有弹性,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纤维条索。一旦癌变之后,需要扩大手术范围,不但要切除癌变的组织,还要切除邻近的正常黏膜组织,做淋巴的清扫术,预防性切除附近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手术伤口会较大。
患上癌症的早期症状
癌症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或者没有症状,所以早期癌症几乎都是通过体检发现,即使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比如胃癌早期与胃炎、胃溃疡、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不良无法区分,并没有特异性症状。
中期或晚期癌症表现取决于癌症所处的器官或者脏器,比如肺癌,会有咳嗽、喘、痰中带血症状,胃癌有胃疼,肠癌有腹泻、腹痛,宫颈癌有出血等症。
晚期癌症会出现扩散转移,转移脏器也会出现症状,比如肺癌脑转移会出现脑部症状,如头疼、头晕,甚至昏迷、晕倒、半身不遂。所以,癌症的症状与部位、分期有关,需要结合相关检查,并没有特异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