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知道“益生菌”。但对于益生菌的了解,却不够全面。
益生菌甚至被传为可以“增强免疫、改善睡眠”的“万用药”。
益生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为什么有的孩子吃了效果却不好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你首先要知道益生菌和肠道菌群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关联?
什么?孩子肠道里全是细菌?是的。而且不仅孩子,你的肠道也是如此。
肠道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
这些细菌目前国内共识是种以上,数量为万亿以上。
所以人体肠道所有微生物的总和,叫做“肠道菌群”,是名副其实的。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健康中心”,拥有平衡、稳定的肠道菌群,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对孩子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益生菌是肠道菌群的一部分如何让肠道菌群“平衡、稳定”呢?
我们先看看肠道中都有哪些细菌,以及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肠道菌群中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好的)有益菌、(坏的)有害菌和(不好不坏的)中性菌。
有益菌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益生菌,主要有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
它们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保护肠道黏膜,抑制致病菌群的定殖与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
有害菌
顾名思义,即对身体有害的细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这些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不仅会导致腹胀、腹泻,还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中性菌
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
这些细菌在肠道健康的情况下对身体有益,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一旦肠道平衡被破坏,平衡偏向于有害菌,中性菌的作用也随即发生倾斜,导致肠道疾病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会引发许多问题。
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整个肠道菌群和我们的身体,以及外界环境之间,始终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
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一旦肠道菌群被破坏,那么身体的营养物质代谢,全身免疫功能等等,都会受到影响。
肠道菌群面临严重的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稳定”对健康如此重要,可它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面临破坏。
侵害肠道菌群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两类:消毒剂、抗生素。
消毒剂
很多家庭在不知不觉中频繁使用消毒产品。
比如:做家务时,使用消毒液清洁地面和家具;吃饭时,用消毒纸巾给孩子擦拭手和餐盘;洗衣时,使用含有消毒剂成分的洗涤产品。
消毒剂“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菌,打破了肠道菌群的平衡。
抗生素
抗生素是“盲人杀手”,既“杀灭”有害菌、也“杀灭”有益菌。
我们生病时,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千万不能滥用抗生素。
怎么办?多吃益生菌管用吗?孩子以前或多或少接触过消毒剂,吃过抗生素,那现在怎么办?买点益生菌吃?
既然益生菌是有益菌,对健康有好处,那我们多吃点益生菌“补补”不就好了么?
这恐怕是很多家长的误会。
但就像营养摄入一样,肠道内的益生菌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达到“平衡、稳定”。
而且需要根据肠道菌群的真实状态,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而不是随意使用。
关于“肠道菌群检测”肠道菌群检测是一项比较新的基因技术,很多家长不太了解。
此前,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在第11届医疗创新峰会上宣布了年10大医疗创新的榜单,肠道菌群检测位列榜单之首。
近10年来,最大的科学发现是:我们的微生物会释放出化学物质来干扰食物的消化,药物的吸收利用,甚至是疾病的进展过程。
人体内的益生菌分布很广。
理论上,任何可以和环境接触的地方都有它们的存在——皮肤,眼睛,呼吸道黏膜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微生物。不过,它们大多数存在于消化系统,尤其是大肠里。
这些益生菌与我们互利互惠,建立起双赢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温暖湿润的脏器为它们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
另一方面,这些细菌参与食物消化代谢、帮助我们抵御外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人把它们称为“被遗忘的器官”。
因此,近年来各国都掀起了对于肠道微生物探索的热潮。
继“人体基因组计划”后,年,“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在美国正式启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投入1.5亿美元进行研究。
“人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则由欧盟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共有8个国家的13个科研及工业机构参与研究。
至今,两大计划在肠道微生物与孕期健康、早产、人体免疫、早期糖尿病的关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结果,并在《科学》、《自然》等顶级期刊发表数十篇科研论文,引起巨大反响。
育学园与卡尤迪合作开发了儿童肠道菌群诊疗一体化方案,并在育学园儿科诊所开放了检测。
在此也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
这是一个9月龄男孩,因为咳嗽来就诊。咳嗽有痰,伴流鼻涕和喘息、发烧、体温37.5-37.8℃。
看上去是一个普通的病例,但家长叙述孩子整个的生病过程,却让医生提高了警惕:孩子的问题一点也不普通。
孩子自4月龄起,反复咳喘,到现在9个月大,医院了。其中两次是因为“支气管炎”,一次是因为“轮状病毒肠炎”。第一次住院时,孩子只有4个月大。
每次住院都少不了静脉输注抗生素,有时候还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家长担心孩子“免疫力低下”。
我们暂不讨论当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是否适宜,先来看看,在使用了这么多抗生素之后,这个孩子的肠道菌群状态:
通过肠道菌群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和人体关系密切的主要肠道菌群,6种中只检测出了3种,另外3种几乎没有。
(注:鼠李糖乳杆菌为外源服用益生菌,非肠道主要菌群)
如果不经检测,家长一味给孩子补充某一种菌,显然不能解决问题。
随后,医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益生菌治疗。两个月后复查肠道菌群:
显而易见,这个孩子的肠道菌群状态已经有所改善。
原来没有检测出的“瘤胃球菌”,数量已经快接近正常水平。但拟杆菌属和柔嫩梭菌群没有增长上来。
这是因为孩子反复多次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严重失衡,菌群结构被破坏,需要通过益生菌的“占位效应”抑制有害菌的定殖与生长,慢慢进行肠道菌群的重建。
这两个月中,孩子的身长、体重都有一定的增长,没有再反反复复地生病住院了。医生也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