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东北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HisashiShiga等,研究分析了胃部ESD治疗经验不足的熟练内镜医师进行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该研究为结直肠ESD新手增强了信心并指明了方向,相关文章于年8月5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olorectalDisease上。
与EMR相比,结直肠ESD需要更高水平的内镜操作技能,并有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因此,多年来均建议内镜医师从事结直肠ESD前,需要在胃部ESD治疗中积累足够的经验。
与日本相比,一些国家的早期胃癌相对较少,如果依照上述建议,那么积累胃部ESD丰富经验的时间相对较长,可能导致难以及时开展结直肠ESD治疗。鉴于此,本文围绕ESD新手从事结直肠ESD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了例结直肠ESD结果,分别由两名胃ESD手术操作经验低于5例的内镜医师完成。主要分析指标是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以及不良事件(穿孔、术后出血等)发生率。
结果显示,共有例完成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4.2%(/);组织学检查确认96例为R0切除,R0切除率为80.0%(96/)。
穿孔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7%(8/)和1.7%(2/),1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ESD术后两天出现肠梗阻症状,即因ESD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2%(11/)。
8例穿孔患者的病变均位于结肠(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4例、交界处3例),均予以内镜缝合及保守治疗处置,出血患者的病变均位于直肠进行内镜下止血。1例肠梗阻患者则予以保守治疗。
图1.临床学习曲线
同时,本研究就临床学习曲线进行了分析,将例手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阶段一包括前40例手术,阶段二为中间40例,阶段三为最后40例。
分析结果显示,阶段一、二、三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平均切除速度如图1所示;此外,穿孔发生率依次为12.5%、5.0%及2.5%。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分析结果显示:R0切除失败与病变解剖位置及其纤维化影响因素显著相关,其中纤维化的发生主要受图2所示因素影响。
图2.引起黏膜下层纤维化的因素。A因组织活检导致局部黏膜纤维化;B病变侵及3个及以上黏膜皱襞;C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局部散在病变(周围有多个瘢痕);DEMR术后局部残余灶伴黏膜下层纤维化。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研究存在选择偏倚;其次,ESD术前的病变纤维化分级可能与实际不符合;最后本研究仅纳入两位内镜医师的操作病例,高年资内镜医师的监督及教学技巧也可能会影响治疗结果。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结直肠ESD,本研究中的内镜医师在内镜操作及治疗方面都较为熟练,他们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曾充当过高年资内镜医师的助手,同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过操作训练。
故本研究中的「新手」虽然在胃部ESD方面经验不足,但其结直肠ESD操作中穿孔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并不高。此外,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也令人满意。
因此,即使在胃部ESD经验不足,熟练掌握全结肠镜检查及结直肠EMR操作的内镜医师也同样可以较为安全地完成结直肠ESD。
希望本研究能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了全结肠镜检查以及结直肠EMR操作,但所在机构缺乏完善的从胃到结直肠ESD训练系统的内镜医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