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谈谈冲奶这件人生小事了
01
▲
你会冲奶粉吗?
这个问题是不是太傻逼了,是父母都会啊。
还真不是。
冲奶粉这件事,远不是奶粉加水这么简单。
宝宝小静才刚刚满月,年轻的爸爸妈妈十分疼爱她。但因为小静是个早产儿,吮吸能力弱,妈妈奶水不足,家人就用配方奶喂养。
有一天,小静突然呕吐起来,身上也开始发烧。
医院诊断,竟是有一截小肠已经坏死,患上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医生紧急做手术进行了割除,否则小静会有肠穿孔的可能,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刚满月的宝宝,怎么会有小肠坏死呢?
原来,小静的父母很担心宝宝早产,身体弱,就在每次泡奶粉的时候,都会多加一两勺,好让小静长得快点,早快成为正常宝宝。
医生愤怒的指责这对年轻夫妻太无知,孩子的消化系统还没发育完全,怎么受得了这么浓的奶粉呢?
医院手术受苦的孩子,忍不住大哭起来。
02
▲
宝宝的奶粉浓了,为什么会得结肠炎?
这得说到小肠的消化吸收。
小肠对营养的吸收,是因为营养物质浓度比血液小,向血液里渗透。
但如果营养物质浓度增大,这个渗透速度就会慢下来。
如果营养物质浓度进一步加大,比血液浓度都大,那反而会把血液里的水分吸出来,用来稀释营养物质的浓度,等浓度降低后,才能继续吸收。
如果我们给宝宝的奶粉泡太浓,或者加奶太快,都会导致小肠吸收缓慢,需要更多血液带来更多的水来稀释。
而血液总是优先保障更重要的地方。
特别是早产儿,因为肺部发育不良,血液会先流向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小肠需要搬救兵的事,就不那么重要。
没有援兵,加上水分缺乏,小肠的血流速度就会慢下来,造成缺血,进而产生粘液。细菌趁机侵袭,引起了肠道的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病变还会蔓延成整层肠壁的坏死、肠穿孔、腹膜炎、败血症,甚至死亡。
一场灾难,就因为冲奶这件小事。
03
▲
奶粉浓了不行,那是不是稀点就无所谓了呢?
完全不是。
厦门一位爸爸发现还满月的宝宝,眼角总有眼屎,就要给宝宝去火,在奶里面多加了4倍水,有时候还不给喝奶,喝米汤。
宝宝喝了一周出现抽搐,四肢如中风般直抖动。到医院诊断血钠值已是危急值,发生了脑水肿,在新生儿重症病房治疗后才好转。
所以说,奶粉冲泡过稀也不好,有可能导致婴儿营养不良,严重的还会出现上面这种情况。
04
▲
实际上,不少家长冲泡奶粉任性,配方奶冲调随意,加多奶粉、少加奶粉,水温不足,不是每次消毒,任意增加水和奶粉量,用A品牌的勺子配B品牌的奶粉等等,都时有发生。
正确冲奶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1、煮沸自来水。自动电热壶一定要等到断电为止,确保水已煮沸。
2、清洁和消毒冲奶的地方。
3、洗干净双手,用干净纸巾或布抹干。
4、倒出奶瓶、奶嘴里剩余的水。
5、将温度不低于70℃的热开水,取适量倒入已消毒的奶瓶。一般来说,电热壶烧开的水,在室温里放置30分钟以内,一般都能满足这个温度。
6、按奶粉罐上水喝奶粉的冲调比例,加入分量准确的奶粉。比如你准备冲毫升/6勺的奶,就加毫升的水,再加6勺奶粉。顺序不能反。
注意,分量一定要准确,不能差不多就行。具体操作是:用奶粉自配的量匙盛满奶粉,再用清洁的刀背刮平。只能是平勺,奶粉不能高出或者低于勺顶。也不要认为奶粉松软,担心量不足而挤压奶粉。(如图)
7、给奶瓶装上奶嘴、奶瓶盖等组件,轻轻摇晃或者转动到奶粉彻底溶化。最好是转动,奶的泡沫更少一些。不要用勺子搅拌,或者使劲上下摇晃。
转动的时候,手握奶瓶中上部,沿同一方向摇晃瓶底,使奶水在水平面上旋转,速度不宜太快,以不产生气泡为宜。如果产生了气泡,可以放一下让气泡消失。(如图)
8、把奶瓶下半部分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或者放入冷水容器里,让配方奶迅速降温。
9、擦干奶瓶,往手腕内侧滴几滴奶,测试到温度合适,才可以给宝宝饮用。
05
▲
配方奶粉并不是绝对无菌,为了降低受细菌感染的机会,最好每餐冲调,冲调好就尽快食用。
如果不能及时食用,那冲调后的保存也很重要。
1、冲调奶后尽快冷却,立即放在4℃及其以下的冰冻室储存。
2、常温保存不要超过2个小时,冰冻保存不要超过24小时,超过后就要倒掉。
3、冷冻的配方奶加热时,应该在热水中重新加热,注意热水水位应在奶瓶中下方。加热不要超过15分钟。期间不时摇动奶瓶,确保加热均匀。重新加热的配方奶应在2个小时内喝完,否则就要倒掉。
4、千万不要不要用微波炉加热配方奶,因为这样可能被加热得不均匀,而烫伤宝宝。
5、冲调后的奶粉,不要再煮开,会使奶粉中很多营养物质损失。
6、最好使用自来水煮沸后冲奶,不建议用纯洁水或者矿泉水冲奶。如果一定要用,也需要煮沸后再冲调。
7、喂养时,每喂60~90毫升(约3~5分钟)拍嗝一次
最后,祝愿每位宝宝,都被正确的护养。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