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

在慢性恢复期由于疤痕增生,黏膜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发生纤维化,以致肠管变短,肠腔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以直肠、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疾病,可伴有肠外多器官的损害,最常累及的部位为眼、皮肤及关节

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侵袭在直肠、乙状结肠,约有95%以上直肠受累炎性变由此往往沿近侧结肠弥散,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殃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病变具有弥漫性、表浅性、连续性及反复发作的特征早期以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活动期结肠黏膜呈现充血、水肿,散在细小的表浅溃疡,同时有出血,黏膜颗粒状病变,黏膜较脆弱,触及易出血

本病病程较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发现最早的病变发生在肠腺基底部的隐窝上皮受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形成小脓疡,进而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溃疡溃疡边缘组织有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与浆细胞为主,在继发感染或急性活动期可见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另外,病变肠壁的血管栓塞也较常见,缓解期肠壁充血水肿可消退,溃疡愈合后黏膜再生可致“假息肉”

研究及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者有发生癌变的倾向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的完善,纤维结肠镜的广泛运用,本病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大有增加的趋势据统计,西欧各国成年人发病率每年为0畅5~8/10万,国内发病率一般低于国外根据1978年全国第一次消化工作会议收集的特发性结肠炎及上海地区统计结果来看,其发病年龄为21~50岁之间,女性为多,肠外症状为8畅5%,并发症为23%,死亡率为7畅7%,癌变率0畅8%现代医学多采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激素及对症治疗,但远期疗效不甚理想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或专方加减,或内服加保留灌肠疗法,不仅大大提高疗效,且远期疗效较巩固(.:linli)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jbzd/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