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及粘黏膜下层。临床表现有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漫长、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有活动期与缓解期。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50岁,也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属中医学“泄泻”范畴。
诊断要点
(1)一般起病较慢,少数急骤,病程呈慢性过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并逐渐加重,偶见急性暴发过程,临床表现与病程长短、病变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2)腹部症状:程度轻重不一的腹泻,轻者每日排便2~3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排便频繁,可每1~2小时1次,粪质多糊状,混有粘液、脓血,也可只排粘液脓血便而无粪质;病变缓解期可无酸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或在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若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或炎症涉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上腹饱胀不适,暖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里急后重者常有能部不适。
(4)全身症状: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症可有高热,心率加速等中毒之症状;病程进展及重症患者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肠道蛋白质丢失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及营养障碍等表现。
(5)辅助检查:直肠指检常有触痛,肛门括约肌常痉挛,但在急性中毒症状较重的患者可松弛,高凝血状态,血清蛋白电泳示严重者血清蛋白降低,严重病人常有电解质紊乱,尤以低血钾突出,活动期病人血流常增速;粪便检查肉眼可见血、脓和粘液,涂片镜检见红、白细胞或脓细胞;肠镜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X线钡剂检查有利于了解整个胃肠道的情况,早期可见结肠粘膜紊乱,晚期可见管腔狭窄,结肠缩短,息肉所引起的充盈缺损等。
技术操作及疗程
(1)细火针浅疾刺肺俞、至阳、脾俞,深疾刺大肠俞、小肠俞、中脘、天枢、止泻(脐下二寸半)、足三里。毫针取穴同火针,二者交替,可加灸。随证加减:湿热蕴结型加商阳锋勾针刺血,曲池、阴陵泉毫针泻法。脾肾两虚型加肾俞、气海、关元,温针灸。脾虚湿滞型加胃俞、阴陵泉毫针针刺。血瘀肠络型加膈俞、肝俞、血海毫针针刺。
疗程:火针2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毫针每天1次,10次1个疗程。
典型病案
王某,男,30来岁,年12月8日就诊。主诉每日大便3~4次,伴有腹痛5年。平时大便不成形,伴有大量粘液及未消化食物,有时大便夹脓血。用细火针浅疾刺肺俞、至阳、脾俞,深疾刺大肠俞、小肠俞、中脘、天枢、止泻(脐下二寸半)、足三里。隔日1次,针2次后,每日大便2次,腹痛减轻,治疗4次后,大便已成形,每日大便1次,彻底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