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易变癌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太清楚,黏膜内在的缺陷或来自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可能是最重要的诱因,而环境、营养以及遗传可能同样是重要的因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向结肠癌演变过程,是结肠上皮细胞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

一般认为,癌变趋势和病程长短及结肠炎解剖范围有关。病程15~20年后,癌变的危险性大约每年增加1%,全结肠炎患者及病期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10~20倍,西方国家报告结、直肠癌的并发率为3%~5%有的高达10%。

癌变多见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慢性持续性并发结肠癌多见,发作的年龄也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但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可能不增加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有报告儿童病史在10年以上者,此后10年中有20%发生癌变儿童患者一般多为全结肠受累而成年患者多位于远端结肠。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可能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相同在假息肉基础上也可发生癌变,主要来自腺瘤样息肉型。但有的病人在其结肠癌变部位并没有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多在病变静止期由于易将出血或腹泻视为结肠炎复发,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直肠癌的临床症状相重叠,因此明确癌肿诊断时多已为晚期溃疡性结肠炎基础上发生的肿瘤可以呈一种息肉结节或斑样的外观,可能呈扁平状且体积小,即使有经验的内镜与放射科医生也往往不易诊断出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生肠腔狭窄少见,但可以合并肿瘤的浸润。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有时和溃疡直肠癌临床症状相重叠,结果推迟了对患者癌症的诊断。有的报道在剖腹探查期间,这些病例中60%以上已有淋巴结和远处癌肿的转移因此早期诊断是很重要的。

溃疡性结肠炎时发生的结肠直肠癌比无结肠炎时发生的结肠癌预后更差,恶性程度也较高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多为分泌黏液的癌;②多为原发癌;③可均匀地见于结肠任何肠段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直肠或乙状结肠癌者仅为1/4左右,而普通结肠癌70%~80%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④肉眼形态进展癌多为弥漫浸润癌;早期癌多呈粗大颗粒,低乳头状不规则隆起,甚或是不平坦的。

溃疡性结肠炎如出现不典型增生,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视为癌前期病变。而且组织学上肯定为不典型增生者,50%可同时合并有结肠癌。年由10位病理学专家组成的炎症性肠病形态学研究组,提出了对不典型增生的分类评价和标准,将其分为阴性、不明确性或阳性。对不明确的不典型增生再进一步分类(可能阴性或可能是阳性),同时对不典型增生阳性分轻度和重度。无法确定从重度不典型增生发展到癌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但不典型增生的发展过程可能是相当缓慢的;在一定时间内,病变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有时甚至有自行消退的倾向;这种病理改变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在炎症性肠病时,其溃疡边缘上皮与炎性息肉出现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癌危险性有关。对有广泛结肠炎,病程持续超过10年以上,或左侧结肠炎持续活动超过20年的患者,应每年进行内镜检查,如所见黏膜正常则每块活检相隔10cm当发现可疑性病变,例如黏膜隆起、溃疡斑块等,应追加活检,并作细胞涂片组织学检查。由于癌症具有浸润的特点,对黏膜下肿瘤有时内镜检查可能失败。发现各种等级的确定性发育异常是结肠切除的指征。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特点归纳如下:①发病年龄比一般人群早②常平均地分布于结肠各部位,但具有近端分布较多的倾向仅约1/4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而且可为多中心性。③病理类型以胶样癌、低分化癌较多,呈浸润型,如皮革状肠增厚,所致狭窄与良性者不易区分较一般结肠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因此,病程10年以上,慢性反复发作,尤其慢性持续型患者,如有腹痛加重、出血、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应注意癌变可能,及时、定期的结肠镜或钡灌检查仍为最有价值的检查。镜检时多处活检,寻找癌灶或癌前病灶,对诊断甚有裨益。Riddell曾提出各种异型增生的处理方案由于判断困难,使其推广受限至今多数作者仍沿用Morson异型增生分级方案。

肠狭窄:在一部分进行钡灌肠检查或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可能见有结肠狭窄。发生率为6%~10%,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的患者,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造成狭窄的原因,常常并不是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而是由于炎性息肉形成,黏膜肌层增厚,阻塞肠腔所致。

临床上一般没有症状,腹绞痛可能为重要征兆,严重时可引起部分肠阻塞。在溃疡性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其良、恶性明显的结肠狭窄偶尔也可由于结肠痉挛引起,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后缩窄消失。结肠镜检查有时很难依靠活检与细胞学检查排除深部的浸润性癌。如果对结肠癌的诊断有任何怀疑时应考虑结肠切除术的可能性。若能排除肿瘤则用水囊扩张可消除狭窄,而无需手术;若不能排除则需手术切除。有时,在炎性活动阶段的狭窄可由肠管痉挛所致随炎症控制而减轻。

直肠及肛周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并发症包括痔、肛裂、肛周或坐骨肛门窝脓肿、直肠阴道瘘和直肠脱垂等。在腹泻严重的患者中,这些并发症最易发生。肛门裂在结肠炎症得到控制时,可得到改善。直肠周围脓肿及直肠瘘管则在作脓肿切开引流或瘘管开窗后才能得到愈合痔占10%的患者,直肠脱垂常伴随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长期腹泻的病例。全结肠炎者较多,与腹泻严重程度有关。肛周病变见于约20%以下患者,如肛瘘、肛周脓肿,远不如克罗恩病常见。脓肿常需保守的外科治疗,如引流,重症病例有时需全结肠切除。

全身并发症

(1)肝脏病变:15%的溃疡性结肠炎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但仅有2%~5%的患者有病变。胆管周围炎占肝胆病变50%~70%,实为门脉区淋巴细胞性炎症多数肝功能正常,而活检时胆管周围显示炎症,可反复发作胆汁淤滞,少数有上升性胆管炎表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agitis,PSC)是由于肝内外胆管炎性纤维化和硬化性损害,引起胆管阻塞及反复炎症发作表现有胆汁淤滞性黄疸及瘙痒、上腹痛、肝脾大等。约有10%溃疡性结肠炎并发PSC有50%~70%PSC患者有炎症性肠病,部分患者先有PSC后发现炎症性肠病增加了诊断的困难。枯枝状的胆管分支可行ERCP确定,皮质激素应用可抑制炎症,抗生素应用可治疗逆行感染少数可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及胆管癌

(2)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关节炎率为11.5%左右,其特点是多在肠炎病变严重阶段并发。以大关节受累较多见,且常为单个关节病变关节肿胀、滑膜积液而骨关节无损害。无风湿病血清学方面的改变,且常与眼部及皮肤特异性并发症同时存在。

(3)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多见于结肠炎急性期发生率为4.7%~6.2%。可同时有关节炎,女性多见坏疽性脓皮病国内尚未见报道口腔黏膜顽固性溃疡亦不少见,有时为鹅口疮,治疗效果不佳

(4)眼病:有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角膜溃疡等。以前者最多,见于5%~10%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较克罗恩病多见。多伴有严重结肠炎、关节炎、皮肤病变口腔阿弗他溃疡等,亦随结肠炎控制而消失。虹膜炎可威胁患者视力

(5)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约占5%病例,可发生于腹腔、肺部脑内等全身各处,或表现为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女性多见,且多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可能因溃疡性结肠炎形成一种高凝状态,血小板及Ⅱ、Ⅴ、Ⅷ等因子增多所致,结肠切除后可自行消失。重症者可由于DIC并发所致。血管炎尚可导致多个脏器缺血性梗死。此外,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高凝状态,合并有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也可有血小板增多、动脉炎。

(6)生长迟滞:约见于15%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矮小、消瘦,青春期患者第二性征缺乏,主要与营养不良、疾病消耗等因素有关。

(7)小肠炎:并发小肠炎的病变主要在回肠远端,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痛,水样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进度加速

(8)药物治疗本身带来的并发症:如硫唑嘌呤、巯嘌呤抑制骨髓造成血小板减少症,偶可引起药物性胰腺炎;柳氮磺吡啶并发急性胰腺炎等;皮质激素并发败血症、消化性溃疡、糖尿病以及白内障等也应引起重视

本病是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以腹痛腹泻、溃疡糜烂为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黎明泻、大便不成形、一日数便或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低热等现象。便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体重减轻、发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五大症状。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由于结肠的粘膜渗出增多,都呈腹泻。但有5%左右的病人表现为便秘,腹痛常有规律性,腹痛--便意--便后缓解。严重的病人全腹部疼痛,溃疡性直肠炎出现里急后重,总有便不净的感觉。

病程长的结肠炎患者,除发热,乏力,消瘦外,还往往伴有口腔黏膜的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肝肿大,关节炎,结膜炎,角膜炎,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饮食不节、精神刺激、自身免疫,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寒湿热三邪蕴结而成。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出现结肠、直肠息肉、顽固难愈、易转癌变,临床统计转癌率高达5%—10%以上。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导致死亡。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在页尾点哦~

▎西安长安李雅君中医诊所▎

独特疗法专治胃肠病

专家咨询

长按图中的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白癜风传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kewq.com/jbzd/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