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病程长、病情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难愈,属于中医学之“痢疾”、“泄泻”、“肠澼”等范畴。
组成:党参20克,焦白术2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陈皮12克,乌药10克,砂仁15克,山药30克,桔梗12克,莲子肉30克,马齿苋30克,五味子15克,甘草6克。
功能:健脾补气,和胃渗湿。
主治:溃疡性直肠炎发病初期,属脾胃夹湿证。症见大便带血,带有脓血黏液,每天4~5次,大便成形,时发上腹隐痛,肛门下坠,始终有便意感,无畏寒,精神差,懒言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弱。肛门镜检查,直肠黏膜水肿、充血,有散在浅表性糜烂,指套染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个月为一疗程。
方解:因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故临床分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脏毒等范畴。脾虚湿盛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湿邪困脾,运化失常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滞血瘀,腐败化为脓血。本病初起以脾虚夹湿为主,治则健脾化湿补气,和胃渗湿为原则。
本方是由《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加减,所治证候为脾虚湿盛,脾胃气虚,运化不健,湿浊中阻。人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山药等能健脾祛湿,涩肠止泻;加用乌药、马齿苋、五味子三味,以加强健脾化湿、止泄之功。乌药顺气开郁,驱寒止痛;马齿苋性味酸寒,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擅治热痢脓血;五味子养五脏,暖水脏,补元气,生津液,润肺,补脾止泻痢。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以健脾补气,和胃渗湿治肠炎。
加减运用:湿热蕴结大肠,损伤脉络或久病入络,大肠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化为脓血,致疾病缠绵,久不能愈。症见腹痛腹胀,嗳气食少,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弦涩。宜活血化瘀,行滞除胀,可添加当归12克,桃仁12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滑石30克,厚朴15克,肉豆蔻15克,木通10克,淡竹叶12克,杏仁12克。平时可服用固肠止泻丸或参苓白术散以巩固治疗,提高疗效。
预防保健预防保健:由于本病原因不清,尚无具体的预防措施,对长期反复发作或持续不稳定的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安静,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预防肠道感染,对防止复发或病情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此外应注意病人的心理调节和控制饮食,对腹痛、腹泻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鱼、虾、蝎、鳖、牛奶、花生等应尽量避免食用;应忌食辣椒,忌食冰冻、生冷食品,戒除烟酒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