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过去,盘点一下你的最大收获,工资涨了、媳妇娶了、孩子生了……事实上,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健康,家人健康、朋友健康,自己也健康。面对新的一年,如何才能继续保持你的健康,这些医生给出的提醒,你一定要知道!
急诊科:腹痛、胸痛不要拖延
出现腹痛、胸痛,千万不要拖延,或者自己吃止痛药了事。如感觉胸痛,马上就医,以免出现心肌梗死之类的危急情况。有些腹痛可能是阑尾炎,忍痛不就诊或自行吃止痛药,会拖延抢救治疗时间。
感染科:切忌凭经验服药
切忌听信”网友诊断”。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那些对着网络诊断来找我看病的,十之八九是不对的。
切忌跟随同伴、病友服药,或者凭经验服药。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上一次生病时服用过的药,未必适合下一次发病。
也不要乱找医生开药。比如,即使同为感染科,我是看成人科的,就不敢给儿童开药。医院的导诊台咨询一下先挂什么科,以免在经过长时间的候诊之后才发现挂错了科,从而耽误了时间,甚至延误治疗时机。
儿科:一定要由熟悉孩子病情的家属陪诊
万一孩子生病,一定要由熟悉孩子病情、与孩子日常接触多的家人或监护人带去看病,这样才能更好地描述孩子的病情和日常情况。如果孩子在就医前有用药情况,看病时带上曾用药的药盒,避免说错药名。最好将孩子的以往病史、检查结果归成文档,就医时一齐带上。
最忌陈述病情不清楚,孩子曾经出现的高热、精神不振等情况没有告诉医生。家长也不要因为曾经生育或抚养了一个以上的孩子,就从自己的育儿经验出发,质疑医生的诊断。
妇科:最忌言辞闪烁
即使患有难以启齿的妇科疾病,也一定要对医生坦诚相告,不要隐瞒。最忌因为涉及隐私而对医生“知而不言,言辞闪烁”。这种隐瞒很容易影响医生的判断,耽误诊断和治疗。
也不要因为从网上了解了一点医学知识,就质疑医生的诊断。尤其是妇科疾病,医生经常能遇到一些“纠结”患者。以宫颈糜烂为例,由于网上相关知识较多,说法不一,有时医生给出治疗建议,有的患者会质疑是否不必要治疗;有时医生建议观察一下,有的患者又会质疑是否会延误治疗。
中医科:最忌反复变更治疗医生
慢性病的治疗,一般都需要几次连续治疗,就诊时尽量按照预约时间复诊。同时,注意长期坚持、配合医生治疗。在首次治疗时,要将之前做过检查资料都要带齐。
切忌追求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心烦气躁,四处寻医、反复变更治疗地点和治疗医生。每个地方都只看一两次,没见到明显效果又转至他处,这对慢性病治疗十分不利。
内分泌科:切忌自身不做任何努力
当发现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我会首先观察这种异常信息的规律、特点,家族成员是否也存在,然后找这方面的专家咨询,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尤其是当有需要配合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会欣然接受,并做好记录;复诊的时候向医生提供详细的记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不能因为还没有造成身体不适而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为“忙”而拖着,更不要因为害怕知道答案而回避。不要相信灵丹妙药,也不要以为自身不做任何努力,只要吃药打针就能好。
泌尿外科:重大选择可以多听几个专家意见
所谓术业有专攻,万一我生病了,会先根据病种找相关专科的医生进行明确诊断,听专科医生的建议。如果遇到重大选择,可以多听几个专科医生的建议,比如,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按标准要切除整个膀胱,很多患者很难接受,非得要求保留膀胱,如果下不了决心,就找三个专家看看,按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在保命和保留膀胱中做出选择。
一定要注意遵医嘱定期复诊。肿瘤病人的综合治疗和治疗后的定期复诊很重要,可以早期发现复发和并发症。不要自己感觉好了,就自作主张地认为肿瘤治愈了,一定要遵医嘱复查。
呼吸科:把问诊时想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上
患者去诊室就诊,最好面带微笑,有礼貌地跟医生打招呼,给医生一个“我信任你”的暗示,陈述病情时要放松。在问诊前把想跟医生说的想清楚,如果担心陈述不清,可以先把提纲写在笔记本上。
注意,一定要遵医嘱复诊。医生要求复诊,一定是病情需要。不要要求医生一次就看好你的病,毕竟医疗行为有其特殊性,任何医生不能保证对所有疾病都药到病除。
康复科:切忌每次跟医生沟通时都换不同的家属
重大疾病的患者或家属务必重视跟医生的首次沟通,医生在首次沟通中,通常会系统介绍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每次跟医生沟通,家属最好做好笔记,记下注意事项,也可以供患者或其他家属查询和知晓,从而避免一次又一次就相同问题询问医生。
切忌每次跟医生沟通时都换不同的家属。切忌患者的病情一有反复就质疑和指责医生,任何医疗行为都会有风险,如果患者和家属不能接受任何风险,医生只能选择保守的治疗方案,反而会让患者错过可能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管是男是女,都需要提防一生中的多个“定时炸弹”。要知道,一个不起眼的坏习惯就足以成为撼动你健康的地雷。快来看看你所在年龄段都要注意些什么!
威胁男女“健康炸弹”
20~30岁
男性护前列腺,女性防偏头痛
据中华医学会统计,30岁左右男性前列腺疾病发病率为30%。前列腺炎只是男人的小感冒,多喝水、性生活规律、温水洗澡有利前列腺健康。
有研究数据显示,75%的偏头痛患者为女性,年龄大多在20~45岁,半数左右发生在月经前后。女性应避免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防止过分劳累,在清淡饮食的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0~40岁
男性防消化疾病,女性护子宫
三四十岁的男性消化疾病高发,以慢性肝病(如酒精肝、脂肪肝等)、胃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最为常见。共同诱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要注意规律饮食,减少不必要的应酬。
我国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为10%~15%,21~29是生育黄金期,女同胞们要把握住,错过这个时期也会有疾病找上门。养护子宫,女性可每周进行3次瑜伽或1次中强度全身活动,但要避免重体力劳动。
40~50岁
男性防高血压,女性防更年期
四五十岁男性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罪魁祸首是糟糕的饮食习惯。男性需要细嚼慢咽,吃饭时间控制在40分钟,多吃蔬菜和豆类,每周进行2~3次运动。
中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减少,面临停经、更年期等转折点。建议“先睡心,后睡目”,晚9点后就应保持心情平静,不看情节紧张、悲情的电视剧。11点准时睡觉,保证7小时的睡眠。
50~60岁
男性防糖尿病,女性留神心脏病
据“中国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患病率超女性2倍。中年男人要多吃果蔬,减少肥肉、全脂奶制品的摄入;坚持锻炼,如慢跑等。若减掉7%的体重,就能将患糖尿病风险降低50%。
女性50岁后心脏病患病风险大大提高,中老年女性要保护心脏健康,定期查心电图,少熬夜,通过做瑜伽、听音乐、聊天等方式减压,饮食上减少油、盐的摄入。
60~70岁
男性防脑卒中,女性防骨折
据统计,男性患脑卒中风险略高于女性,吸烟男性患病风险成倍提升。男性尽量戒烟,并控制高血压。
60%~70%的60岁以上女性患骨质疏松。女性应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并多晒太阳。
70~80岁
男性防血管病,女性防认知障碍
我国约有万~1.3亿血管病患者,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20%~30%,男女比例为5:4。此阶段男性需要放慢生活节奏,少吃大鱼大肉,穿宽松的鞋袜,避免盘腿坐和跷二郎腿。
绝经后女性患认知障碍几率高于男性3倍,老人应做到能动就动、能学就学、能看就看。多参加社区活动和家庭事务,常进行学习、体力训练。
如何预防?
男左女右,长寿有方
男要“冷”养,女要“热”养
澳大利亚研究发现,生活在温暖、阳光充足地区的女性寿命较长;在气候凉爽地区居住的男性则活得更久。生活中,男人“火力壮”、怕热;女人易手脚凉、怕冷。
男人在蒸桑拿或热水浴时,温度以37℃~41℃为宜,每次15~20分钟。还应“戒掉”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大腿上用、长时间骑车或驾车、爱穿紧厚牛仔裤、长期坐在宽松沙发里等习惯,这些习惯会导致阴囊被包围受压,睾丸温度上升,生殖功能受到影响。
女人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能缓解腰背疼痛,促进睡眠;做家务时多用温水,预防关节炎和妇科病等;注意随时增添衣物能保护好腹部,少吃寒性、生冷食物,以免被月经不调、痛经等困扰。
男人补锌,女人补铁钙
生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男女对营养素需求的不同。
对男人来说,锌元素至关重要,它影响雄性激素的分泌。在正常排泄中,男性流失的锌元素远多于女性,成年女性每日需摄入11.5毫克锌,男性则要15毫克。男人应多吃紫菜、牛肉、猪肝、芝麻、海产品等富含锌的食物。
而对于女性,铁和钙非常重要。19~50岁的女人,平均每天大约需要补18毫克的铁,男性8毫克即可。50岁以前的女性,每天约需补毫克钙,50岁以后要涨到毫克。女人应多吃牛肉、鸡胸肉、三文鱼、动物肝脏、黑巧克力等富含铁的食物,以及奶制品、豆制品、鸡蛋等富含钙的食物。
男人管住嘴,女人睡好觉
男人病从口入的风险更大,男人抽烟、大量饮酒的人数多,也更喜吃肉,应酬相较女人更多,所以男人需要管住嘴,合理饮食,规律生活。
因性格、心理等原因,女性睡眠质量不佳的人数是男性的1.7倍。女人可在睡前喝点牛奶,吃点麦片等助眠食物,睡前2小时不剧烈运动,晚9点后不玩手机、不看电视剧。
男人护胃,女人养脑
男人管不好嘴,胃跟着受伤,男性胃溃疡、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更高。男人想护好胃,要告别高盐、高油饮食,可适当吃些面食、小米粥及香蕉等养胃食物,并抓住早上5:00~7:00和睡前20:00~21:00两个“黄金时段”仰卧床上揉腹。
年老女性认知障碍症患病率高于男性,且大脑萎缩程度较高。兴趣、好心态等是养脑的“必需品”,中老年女性更要注重培养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融入社会。
男人练力量,女人练柔韧
对男人来说,失去肌肉就失去了生命之本。中年人可以针对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别锻炼,并重点“攻破”腰腹部。老年人则可通过举哑铃练上肢、半蹲练下肢等较缓和的方法进行。
曲线与柔软完美的结合,成就了女人令人艳羡的身段。尽管有些人天生柔韧性不好,但后天练习也很有效,年过40岁同样不晚。推荐大家做做瑜伽,既能练柔韧,又能静心养生。
男人需要安静,女人需要排解
男女心理需求不同,出现心理压力时的表现也不一样。
情绪爆发时,不少男人会带着点雄性激素的“暴力”,爱摔东西、动手动脚。男人不能把事情憋在心里,但也建议收敛一下发泄方法,学着安静些。
女人比男人更需要排解情绪垃圾,“哭”和“说”是缓解压力的利器,女孩哭吧说吧真的不是罪。
(来源:健康时报、CCTV4、生命时报编辑李春燕综合整理)
点击此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