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的误诊率很高,以直肠癌为主的大肠癌目前已高居世界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生活无规律、饮食习惯混乱,导致肠癌的发病群体偏向年轻化。如何才能分辨出是痔疮还是直肠癌呢?
便血了,是痔疮?还是肠癌?
便血颜色区分
痔疮造成的便血颜色鲜红,便纸粘血,或排便时(便前、便后)滴血、喷血;因肠道肿瘤出血主要是大便摩擦所致,所以多数粘在大便表面。便血的现象并不一定每次都发生。
肠癌患者常出现排稀烂便,大便变细或有沟槽痕迹的情况也较多见。便血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黏液血便,血色暗红,通常与粪便混在一起,便意频频,有时只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无粪便。肠癌患者约有80%有便血。
排便习惯区分
痔疮患者通常排便习惯不会发生变化;短期的因排便疼痛而不愿用力大便,一旦水肿及炎症消退后,立即可恢复正常。
肠癌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而且时间拉长,实际上是由于肠道受肿瘤脱落物的刺激,令患者老有便意感,老觉得未排尽所致。随着病程发展、病灶增大,癌肿可阻塞直肠出口,引起便秘、大便变细或变形、腹胀等症状。
做好这些措施,就可以远离肠癌
肠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大肠良性腺瘤恶变为癌;饮食中脂肪、精制碳水化合物等过多,缺少精纤维成分,不利于排便,有致癌物质久滞留肠管内,刺激肠黏膜导致癌变;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诱发大肠癌。
肠癌从早期到癌症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如发现异常症状。及时进行诊断检查,能很好的做到防范措施。针对不同阶段采用对应的治疗方法,切断癌症的根源。因此,定期开展肠癌筛查非常重要。
积极防治肠道疾病。如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
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及其他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
定期进行肠癌检查
是最有效的预防肠癌的方法
高敏感大便潜血试验。就是查大便。大肠癌在肠道表面,有时会出少量的血,这些血会通过大便排出来,所以查查大便里有没有血细胞,就可能早期发现大肠癌。
乙状结肠镜。这是一种相对较短的纤维镜,从肛门插进去,可以早期发现肿瘤。
注意:超过80%肠癌患者因忽略病症或缺乏疾病认知意识,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金手指”结直肠肿瘤防治普查活动正式启动,普查中采用新技术——直乙肠镜检查结直肠肿瘤,初步诊断早期结直肠肿瘤。我院将引进全新诊疗设备——直乙肠镜检查系统。直乙肠镜检查简捷、安全、省时、经济,检查仅需1-2分钟,检出率极高,避免交叉感染。只需80元,即享专家会诊、直乙肠镜检查。
报名-
院长
4类直肠癌的高发人群:
1、高油脂高蛋白的饮食人群容易得结直肠肿瘤;
2、有腺粒性息肉病史或者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
3、部分疾病比如炎症性肠病也认为是癌前病变;
4、吸烟、肥胖也是跟节直肠癌可能有一些关系。
大肠癌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感不适、消化不良、大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包块、肠梗阻等,伴或不伴贫血、发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肿瘤因转移、浸润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变。大肠癌因其发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此,每人都应制定合理的肠癌筛查:40岁以上人群应该每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下人群每3-5年筛查一次。
预约挂号: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