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IBD)。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认为,其发病是环境、易感基因和肠道微生态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文综述肠道微生态失衡对IBD的多方面影响。
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菌落,在整个胃肠道中密集程度有所不同,在结肠内数量最多,达到-个菌/g肠容物。这个菌落对于宿主来说有着一系列功能,包括分解人体内由酶消化后难以被利用的物质,刺激免疫系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增长等。最近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BD)宿主肠道微生物群在生态学和功能学上均有改变,因此,IBD也成为研究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理想模型。
近十年中,DNA测序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为研究IBD患者体内微生物群的特征创造了条件。多项研究发现,在IBD的初始阶段,微生物群结构发生失衡,然后出现典型的特征表型,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一些厚壁菌门代表性的种群降低和一些变形菌属的增加等。肠杆菌科,尤其是有黏附-侵袭能力的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以及变形菌门在IBD患者体内均增加;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以及梭菌群IV均减少。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影响IBD患者的炎症特征。
IBD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好转,也可以自行缓解,但都会反复发作。缓解和发作的机制也都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从肠道共生菌群方面着手,其针对潜在的病原体具有直接的调节功能(如抑制病毒有关的基因表达)。此外,肠道菌群对调节肠免疫系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拟杆菌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高表达,减轻肠道炎症,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还可以通过调节NF-KB核通路来减轻黏膜炎症。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意味着在一个健康的肠道环境下,IBD患者可以通过服用益生元或者活的益生菌,补充体内缺少的一部分有益菌,使症状得到缓解。益生元,是存在于发酵膳食纤维中的某些成分,它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定植。益生菌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它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维持肠道内菌群的平衡。SCFA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其优先于葡萄糖被肠黏膜细胞吸收,是肠道上皮细胞的初级能源。最近有研究证明,SCFA能刺激结肠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进而控制炎症反应。但在IBD患者体内,由于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益生菌减少,SCFA产量相对降低。同时由于炎症和组织破坏处有未被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菌可以直接吸收使用,因而虽然它们生产营养因子的能力降低了,但从环境中摄取的较多。同时有害菌群大量吸收营养快速增殖,进而使炎症更加难以缓解。因此一旦菌群恢复之前的结构和功能,患者体内微生态即趋向平衡,IBD患者症状就能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何丽娟《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