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1)过敏因素
过敏性病变,受个体差异影响。主要是肠道性过敏,偶尔也累及皮肤。有些人对鱼类、虾、蟹、牛乳等高蛋白食物产生过敏,这些异体蛋白进入人体产生大量的组胺物质,引发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是受致敏物质刺激,自身免疫引起的反应,激发大量免疫细胞凝聚、均集结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从而引起黏膜表面水肿、充血及渗液等炎症发生。
(2)感染因素
一般认为都与感染有关,每当发病时,使用抗生素都能有不同程度控制病情和治疗的效果,说明该病有致病菌的作用。
(3)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肠炎。
2、临床表现
(1)慢性腹泻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
(2)反复腹痛
腹痛多为慢性,时轻时重,有时腹痛先于腹泻,有时伴有发热、恶心、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腹痛可为脐周或左下腹。
(3)其他表现
偶尔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
3、治疗
(一)治疗原则
积极寻找治病原因,保护肠黏膜、对抗病原体、消除肠毒素、改善症状、对症治疗、防治复发。慢性期以保守治疗为主,爆发型或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三)西医治疗
(1)内科治疗
(a)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低血钾者应予纠正。同时要注意蛋白质、复方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充,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必要时应给予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有贫血者可予输血,胃肠道摄入时应尽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b)病因治疗
① 抗感染药:根据细菌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针对致病的抗感染药物,如氟哌酸胶囊、环丙沙星、甲硝唑、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或抗生素保留灌肠,如复方诺氟沙星灌肠液。
② 皮质类固醇:常用药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可防止复发。
(c)对症治疗
① 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硝苯地平等;
② 止泻药,如复方樟脑酊、思密达、洛哌丁胺等;
③ 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乳酸杆菌等;
④ 增加胃肠蠕动药,如吗丁啉、西沙比利等;
⑤ 缓解便秘药,如口服果导片、外用石蜡油、开塞露等。
4、营养支持
益源蛋白
益生菌
果蔬
B族
大蒜
类胡萝卜素
定制
麦卢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